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成环境中的水体不仅包括天然水面或者人工湖这些地面式雨洪调蓄措施,而且包括各等级的水系河道。建成环境中的河网水体不仅对城市的建设、繁荣、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在交通运输、防涝防洪等方面扮演着较为重要的角色。建成环境中的河网水体是城市雨水自然排放的重要生态通道、受纳介质及调蓄空间,建成环境中河网水体的保护以及综合治理利用是海绵城市建设水利工作的重要内容,研究建成环境中河网水体的海绵效应具有积极且必要的意义。海绵城市的提出需要我们系统性的解决城市雨洪问题,提高雨水资源的利用率,重点关注城市水生态和水安全问题。本文通过ArcGIS平台,辅以城市规划、数理统计,以不同研究区的河网水体作为分析对象,分析研究建成环境中水体海绵效应的影响因素,在河网水体本身结构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海绵系统的构建。论文通过水体海绵效应概念及必要性的梳理,对建成环境中河网水体海绵效应的影响因子进行归纳总结,明确水体海绵效应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路径,并在跨学科的背景下,选取相应的水体结构形态评价因子、河网水体调蓄能力及汇水调蓄容积指标建立评价体系。论文梳理了南京老城区的水系沿革,对其建成环境中河网水体海绵效应的影响因素进行相关性的分析;通过无涝之城昆山现状水系的解析,对其建成环境中水体海绵效应的作用机制与借鉴意义进行归纳总结。通过这两个案例的横向纵向比较,对建成环境中竖向设计与城市水系的关系、水体结构及连通性与河网水体可调蓄量的关系以及年径流控制率下建成环境需调蓄容积与河网水体可调蓄容积之间的关系进行相互耦合,并探索海绵城市背景下的水网调控以及水体海绵效应的最优化。最后通过实际项目大丰高新技术区先导区水网调控,将方法论运用于实践,通过海绵指标的量化控制比选结合景观学的视角进行水系规划,论证其系统研究方法的可行性,实现了景观水网调控与海绵效应的两效合一,并总结了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和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明确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建成环境中的河网水体具有独特的海绵效应,不仅因为其下凹空间产生的有效库容解决了雨水与地表径流的滞纳问题,同时也由于水网之间的连通调蓄作用,较之其于其他任何工程设施更具有积极现实的海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