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向日葵黄萎病(Verticillium dahliae)是在向日葵上发生的一种常见的真菌病害,在我国内蒙古、吉林、黑龙江、甘肃等地区均有发生。本研究对采自我国不同向日葵产区的向日葵黄萎病病株进行分析,根据不同温度的培养可知黄萎病的发病消长时期及适应力,对其他寄主植物致病力的测定,了解向日葵黄萎病菌对其它寄主的致病性,通过1SSR分子标记技术对我国向日葵黄萎病菌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明确向日葵黄萎病菌遗传的差异性。1.不同亲和群的向日葵黄萎病菌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培养20d后,向日葵黄萎病菌丝在PDA中的生长速度不相同,菌丝在15℃~30℃均可生长,且生长温度25℃为最适温度,温度在30℃时菌株生长缓慢且菌丝稀疏。不同亲和群黄萎病菌在不同温度培养下,VCG1中的菌株生长速度最快,长势较好;VCG3次之,VCG2的生长速度最慢。2.多菌灵浓度在64μg/ml具有优异的防治效果。不同浓度多菌灵对不同亲和群向日葵黄萎病菌的生长速度有影响,菌落的生长速度有明显的差异;其中来自VCG2中的7号菌株的耐药性最弱,抑菌效果最好,EC50为1.549μg/ml,对VCG1中的85号菌株的抑制效果最差,EC5o为2.988μg/ml; VCG2、VCG3与VCG1相比耐药性弱且抑菌效果好,对VCG1的抑菌效果最差。3.不同亲和群向日葵黄萎病菌在不同寄主上表现的致病类型也不相同。30株向日葵黄萎病菌株在向日葵以及棉花上表现的致病性最强,对辣椒的致病性最弱。不同亲和群的30株黄萎病菌菌株在向日葵上表现致病性最强的为VCG1,同样在棉花、黄秋葵、苜蓿、茄子、番茄、辣椒上致病性也最强,从病情指数来看,VCG1的致病性也高于VCG2、VCG3。4.通过对100株向日葵黄萎病菌株的遗传多样性研究,ISSR分析结果表明,通过不同亲和群向日葵黄萎病菌株间的扩增产物,可明显显示出多态性,以对4个引物(889、842、885和818)扩增结果进行聚类分析,根据ISSR标记的数据可得到菌株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其变异范围为0.51-0.97,此数据表明部分不同亲和群菌株间的遗传差异性较大。根据聚类分析图的划分结果从菌株间的亲和性关系分析,同一亲和群的菌株多数可聚在一组,表明100株菌株的划分与其亲和群有明确的关联,遗传上的相似性也因亲和群相同表现出相似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