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认执行已撤销国际商事仲裁裁决中的剩余裁量权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jing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际商事仲裁裁决的承认与执行是贸易当事人仲裁的最终目标,对公平与效率的追求亦是当事人选择仲裁的应有之意。在《纽约公约》的规制下,主权国家依据各异的法源形成的内国法进行的司法实践依旧给国际裁决的承认执行带来了不同的声音。《纽约公约》第5.1条赋予了仲裁地法院以撤销权的同时,其中的“may”也给了执行法院去承认执行已撤销裁决的剩余裁量权。诸如法国、瑞士、比利时等国法院行使剩余裁量权去承认执行了已被仲裁地法院撤销的国际裁决,此行为打破了理论界对承认与执行标准的传统认知。
  剩余裁量权在已撤销国际裁决的承认执行问题上的适用,不仅满足了在非常规情形下对公平正义的追求,也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司法监督下国际仲裁追求效率的阻碍。然《纽约公约》授权与权力规制的不匹配,未形成统一行使剩余裁量权的国际标准,导致各国依据不同的价值取向和裁量标准裁定是否承认执行已撤销国际裁决,剩余裁量权的适用趋于常态化,形成混乱的国际局面。
  以上问题的本质在于适用于同一裁决的撤销标准和执行规范往往存在于不同的内国司法体系。在尊重《纽约公约》授权法院拥有撤销权和剩余裁量权的前提下,本文结合各国行使剩余裁量权的司法实践,明确主权国家在承认执行已撤销国际裁决时的裁量标准,规范法院在国际层面行使剩余裁量权的价值取向(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禁反言原则)和适用原则(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国际标准原则),以指导当下各主权国家的司法实践。承认执行已撤销国际裁决的争议侧面印证了当前国际贸易的发展已不可与制定《纽约公约》时同日而语,国际商事仲裁法律体系的完善和国际仲裁监督制度的构建已迫在眉睫,这也是从根本上解决争议、使剩余裁量权的适用回归非常规的最佳途径。
  除前言和结语外,本文将分为四个部分进行论述:一、通过对剩余裁量权与已撤销国际裁决关系的理清,来明确两者在实践中相互作用的基本问题;二、通过对承认执行已撤销裁决的司法实践的分析,阐明各国的执行法院行使剩余裁量权的裁量标准;三、通过对剩余裁量权在承认执行已撤销国际裁决中的适用的分析,总结剩余裁量权在国际层面适用的前提条件、应遵循的原则以及承认执行的司法困境;四、对剩余裁量权适用过程中反映出的问题提出应对之策,并进一步分析已撤销国际裁决在中国的承认可能性。
其他文献
一般而言,为了保护刑事被告人最基本的诉讼权利,法院不得在被告人未出庭的情况下对其进行缺席审判。但是,自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中国加大了反腐败斗争的力度,在现代刑事诉讼制度日益重视诉讼效率的背景下,解决因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逃脱而导致正常诉讼程序无法进行,以及由此引发的无法治罪与诉讼效率低下等难题尤为迫切。至此,在2018年10月26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刑事诉讼法》的决定,增加专章设立缺席审判程序。刑事缺席审判程序的建立,有利于严厉惩治腐败犯罪,积极开展境外追逃追赃;有利于提高
中国采取全面禁止代孕的立场,任何形式的代孕均未被法律认可,因此代孕合同的效力不被确认。关于亲子关系,中国法律和司法解释规定了父母与生子女、养父母与养子女、继父或者继母与受其抚养教育的继子女以及父母与人工生育子女的亲子关系,但对代孕子女的亲子关系未作规定。由于缺乏法律上的依据,使得司法实践中对代孕亲子关系纠纷案件的处理结果存在差异:有的法院认为代孕子女与委托夫妇建立亲子关系;有的法院认为代孕子女与代孕母及代孕母之夫建立亲子关系;有的法院认为代孕子女与委托方夫和代孕母建立亲子关系等。在法律规范欠缺和司法实践未
2013年的注册资本认缴制改革无疑是公司法近年来最大的变革,自改革以来,无论是对于股东还是对于工商管理部门都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很多方面股东有了更大的自主性,公司注册资本限额的取消极大地鼓舞了资金并不充足的年轻创业者;出资缴纳期限可自主约定有利于股东的流动资金更多的进入市场,有利于激发市场活力刺激经济增长。同时工商管理部门的监管方式也因认缴制改革发生了质的变化,实缴制时的事前监管方式十分严格,如今的事中与事后相结合的监管方式于大局而言符合当前简政放权的大环境,于个人而言设立公司的标准降低,欲投资进入市
中国监察制度改革发展至今,《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是改革的丰硕果实,其明确了监察委员会的权力,并提出监察赔偿的理念,并在宪法修改中获得正式地位。监察赔偿制度的构建不仅有法律支撑和法理基础,也具有现实必要性。监察权不能纳入行政权,也不能纳入司法权,所以监察赔偿不可以直接与行政赔偿或者刑事赔偿合并在一起,需要将监察赔偿制度单独构建,从理论研究到具体规则的制定,要参考行政赔偿和刑事赔偿的规定,也要有与监察权相适应的特殊规定。改革过程中,一项新的制度从最初构想到初具规模再到付诸实践,需要参考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相关经
目前,大陆法系诸多国家在立法上都承认了占有改定,但形式主义立法模式和意思主义立法模式下占有改定的制度设计有所区别。中国现行《物权法》继受了物权形式主义下的德国法式的占有改定,但在体系上似乎采纳了意思主义立法模式下的占有改定,将占有改定作为动产交付的一种方式,并在理论上将其纳入“观念交付”。无论从中国现行《物权法》中占有改定在制度设计上的自我矛盾,还是对交付进行法理解释的结果以及交付的实质——直接占有的转移来看,占有改定并非一种交付方式,而应当是一种同交付并列的物权变动的方式。作为一种物权变动方式,占有改定
加害给付又称积极侵害债权(德国之称谓)、不完全给付(台湾之称谓),由德国法儒Staub于1902年提出.此学说之目的在于弥补德国给付障碍法二元划分之法律漏洞,被誉为"法学上之发现",法院亦采该理论作为判案依据,由此成为民法典之外的习惯法.日本、台湾等民法学理、立法及司法多受此理论影响.德国新履行障碍法以国际公约为导向,以欧盟指令的要求为动因,对存在不少问题的原债法进行修订,将义务违反构建为新的、中心的请求权基础,即第280条(由于义务违反的损害赔偿)原则上适用于所有履行障碍类型,包括对主义务、附随义务
立法目的的实现有赖于司法活动对刑法规范的运用。近年来司法实践中出现了一些不当入罪的情况,当事人因为本质上非犯罪的行为而受到处罚。司法认定与社会认知之间出现较大的差距,引发了社会公众的疑虑,而司法公信力也因为无法获得公众认同而被削弱。公民行为所可能触发的刑事追究机制的边界是否与刑事立法所确定的问责范围相一致,影响着公民的权利义务与自由。通过审视当前司法活动中存在的过犯罪化问题评价法律的实施情况,思考司法偏差的原因,进而提出对整体司法运行的改善路径,明确刑事司法应有的价值态度与相应的进退标准。有必要实现向人性
杰罗姆·弗兰克(Jerome,Frank),美国著名法学家,现实主义法学派的代表人物,以批判法律形式主义传统、破除法律确定性神话而闻名。曾任律师、联邦行政管理人员、耶鲁法学院教授,最后出任美国第二巡回上诉法院法官,丰富的生活阅历和职业历程使得其有机会去深入观察和研究美国的法律制度,也正是凭借着其一生丰富的法学实践经验,弗兰克在法学理论方面著述颇多。其中,最具影响和代表性的就是其怀疑主义理论,即通过对法律形式主义的两大关键点——作为大前提的法律规则和作为小前提的案件事实——进行批判,形成的以不确定性为核心,
大多数人秉持着一个人违反了规范,且造成了危害后果就要对此负责的观念,因为在一个行为人“犯错”、受害者权益因行为人的行为遭受侵害的事件中却无人担责,无论是从惩罚行为人的错误行为,还是应该给受害者及其家属一个交代,又或是要平息社会大众对于受害者的怜悯和对于肇事者的愤怒的角度来说,这都是让人难以接受的。目前中国司法实践中存在对于过失犯采用结果归责的普遍现象,只要危害后果由行为人引起,法院便判定结果归责于行为人。但是这种“一刀切”的做法能否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是让人生疑的。立法者设定一项规
撤销仲裁裁决是法院对仲裁活动事后监督的方式之一,也是仲裁当事人穷尽仲裁手段后寻求司法救济的重要渠道。然徒法不足以自行,撤销仲裁裁决程序的完备与否,不仅直接影响到法院充分发挥监督和支持仲裁的作用,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司法的公信力。检视中国关于撤销仲裁裁决程序,可以发现该程序总体上呈现出立法不完善、司法适用不规范的特点。集中表现为该程序在设计上,忽视了程序本身的价值理念,仍坚持以效率为其基本价值遵循;对该程序机理变化把握不准确,试图以诉讼和非诉简单的二元化标准定位其性质,并确定以非诉审理模式为程序设计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