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近代中国进入转型时代以后,随着科举制的废除,新式教育体制的建立和普及,学堂学生的不断增长,士大夫阶层渐趋衰落了,与此同时,新的知识分子阶层开始出现并活跃于中国的历史舞台。近代新式知识分子的出现,是一个现代性事件,与相伴随的一个重要问题是知识分子的身份转型和身份认同,我们也可以称之为“身份的现代化”。晚清到民初则是这一现象发生的最集中和最显著的阶段,尤其是在具有启蒙特征的五四时期。新潮社是五四时期出现在北京大学的著名学生社团之一,也是近代新式知识分子群体的典型代表之一,傅斯年、罗家伦、顾颉刚、俞平伯等是其中的代表性人物。这一群体的出现和《新潮》杂志的创办,无不受到具体时代和社会条件的影响和制约,特别是在蔡元培的改革之后,现代高等教育制度在北大的确立,制度的改变也导致了场域的转换,身份认同也逐渐发生变化。新潮社成员来源广泛,背景复杂,但是其中也存在许多的相似和共同之处,在人际交往和通过其他方式的联系之中,由于彼此的理想、价值观念、知识背景和情感态度的一致性,而互相吸引,并最终结合成一个同人性质的社团。在这种社会关系网络中的行为活动,也影响了他们对自我身份的认知和定位。作为长辈的父母和教师,在人的成长和人格和价值观念的塑造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其身份认同也产生重要的影响。此外,杂志的发行,启蒙活动的进行,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交流,也影响到其身份认同的生成。身份认同也和某种特定的话语有着直接和密切的联系,新潮社的自由主义倾向,新派和旧派的斗争,“我者”和“他者”的区分,使得这种身份认同更加的得到凸显。而对于学术救国的执着追求和以“学术为志业”的人生理想,则使得新潮社更加清醒的意识到自我的身份归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