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A油田z井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陕北斜坡中南部,内部构造稳定,断层不发育,局部发育有鼻状隆起。其中三叠系延长组(T3y)长4+5层位为研究区主力生产层,砂体横向展布稳定,储层低孔、低渗特征明显。随着油藏勘探开发的不断深入,A油田z井区长4+5油层出现部分生产井出现含水率高、产能低下,剩余油挖潜方向不明确等问题。因此,本文通过陕北地区A油田z井区长4+5油层组剩余油分布的研究,综合分析研究区长4+5油层组剩余油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为A油田z井区长4+5油层组后续的开发方案调整及剩余油挖潜方向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及参考价值。本论文以储层地质学、油矿地质学、油气田开发地质学理论为指导,以研究区区域地质背景资料、岩心资料以及测井资料为依据,首先对研究区长4+5油层沉积微相及储层非均质性展开研究;其次在沉积微相及储层非均质性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单井控制地质储量计算方法,结合生产动态资料及井史资料分析,对研究区各单井目的层剩余油进行定量评价,总结研究区剩余油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主要取得以下几方面的认识:(1)研究区长4+522时期主要为三角洲前缘的水下分流河道沉积,河道处砂体厚度较大,分布面积广,连续性较好,砂体厚度介于7.75m-21.8m,平均厚度达12.18m;长4+521、4+51时期主要发育分流间湾微相,砂体平均厚度分别为4.8m和8.15m;说明研究区内储层物性较好的油藏主要集中在主力生产层长4+522油层组,该油层组的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储集物性最好,是研究区剩余油最为富集的相带。(2)A油田z井区长4+5储层河道砂体正韵律、均质韵律及复合正反韵律特征明显,且泥岩夹层发育。长4+522、长4+521储层非均质性属于弱—中等,长4+51储层非均质性属于中等—强,将三小层进行综合对比,长4+522储层的非均质性明显弱于其他两小层。(3)对A油田z井区各单井长4+522油层组控制剩余地质储量进行定量计算,结果表明,A油田z井区长4+522油层组地质储量164.6×104t,累积采油量15.07×104t,地质储量采出程度9.14%,剩余地质储量149.53×104t,剩余可采储量11.88×104t。其中,研究区西部 z-153、z-154、z-172 井区,研究区中部 z-12、z-18、z-28、z-30、z-31 井区,研究区东部 z-41、z-42、z-113、z-110、z-109、z-118、z-124、z-125、z-126 井区剩余油较为富集。(4)研究区长4+522油层组剩余油分布特征主要受控于沉积微相、储层非均质性以及生产开发的共同影响,剩余油主要富集在研究区储集物性较好,非均质性相对较弱以及注采系统不完善的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