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来年,为实现《教育规规划纲要》确定的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4%的目标,中央财政不断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力度,采取了一系列超常规增加投入的措施,按照中央要求,这些措施不可能一直持续下去,新增财政性教育经费将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和民族地区倾斜,而且今后高校投入要形成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不断拓展自身筹资渠道、合理分担成本的经费投入机制,生均拨款将与高校教育质量、科研成果等相关的内涵发展挂钩,拉开上游,体现拨款差异性。基于上述政策背景,本文选取高校生均成本及其地区差异性作为研究对象,一方面,生均成本是确定成本分担比例和公共财政拨款标准的重要依据;另一方面,生均成本是最能反映教育资源利用效益的指标。由此导出本文试图解决的两个问题:一是高校生均成本地区差异形成机理,并将这种差异体现为地区内和地区间两类形式,从而为怎样合理投入、分配资源,从根本上缩小地区间高校生均成本差异,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提出建议;二是找出高校生均成本地区差异对办学效益的影响模式,为树立高校成本管理理念,建立成本控制体系,为科学配置地区高等教育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益,为合理确定公共财政投入和高校成本分担机制,统筹协调地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提出合理化建议。为此,本文采用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首先综述有关教育成本与生均成本、教育经济效益与成本效益、教育地区差异与空间分布等文献研究,接着阐述公共财政理论、成本分担理论、交易成本理论、教育经济理论、教育地区差异与空间分布理论,为科学界定生均成本、评价办学效益、发现地区差异奠定理论基础。在厘清高校生均标准成本和生均实际成本的内涵基础上,利用2007年至2011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数据计算出各地区生均标准成本和生均实际成本,建立生均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的地区内、地区间的差异模型。借助空间计量分析和线性回归分析进行高校生均成本地区内和地区间差异形成机理的真实性检验,探明生均成本地区差异的影响因素。在综合理论研究和数据分析的前提下,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找到衡量高校产出效益的指标,构建高校生均成本地区差异对产出效益影响的模型,利用相关数据就高校生均成本地区差异性对产出效益的影响进行实证检验。最后,基于生均成本和产出效益视角,采用平衡计分卡方法建立地区高等教育绩效综合评价体系,为高校的产出效益贡献开展科学评价。通过实证研究发现:①在高校生均成本地区差异形成机理方面,地区差异溢出效应作用明显,高校生均成本地区内差异受人力、财力、物力资本投入力度等主导因素影响显著,其他非显性因素也有一定影响。高校生均成本地区间差异受地方经济水平、居民收入状况、地区就业情况等主导因素影响显著,其他非显性因素也会有一定影响。②从主成分分析结果来看,构成高校产出效益的三个主成分中,第一主成分中反映了高校对社会服务贡献,第二、第三主成分反映了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贡献,表明高校承担的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方面职能对于高校产出效益的影响十分重要。③生均成本地区内差异对产出效益影响显著,形成高校生均成本地区内差异的财力投入因素也会进一步影响高校产出效益。而生均成本地区间差异决定了产出效益的差距,形成地区间差异的宏观外部因素能够影响高校办学效益。④我国高等教育整体绩效水平不高,地区差异较大,形成生均成本地区差异的宏观外部因素以及影响产出效益表现的高校职能指标,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地区高等教育绩效表现。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一是构建了高校生均成本地区差异形成机理模型,指明了高校生均成本地区内和地区间差异形成的原因。二是依据主成份分析方法,构建了实证模型,回答了高校生均成本地区差异对产出效益的影响结果,证明了成本与效益的内在逻辑机理关系。三是运用实证分析结果,借助平衡计分卡法,建立了基于生均成本和产出效益视角的地区高等教育绩效综合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