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境中女性的自我追寻——对《奇境》中女性人物的存在主义解读

来源 :安徽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jf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奇境》是乔伊斯·卡罗尔·欧茨的早期代表作之一,被认为是其创作生涯中具有过渡意义的重要作品,开启了欧茨创作道路上的第二阶段。小说中,欧茨以男主人公的生活经历为线索,描绘了美国三十年代末到六十年代末混乱、荒诞的社会,同时塑造了一些如彼得森夫人、海伦、谢莉等典型的女性形象。  在以往的解读中,多涉及作品主题分析、写作技巧及创作风格的研究,以及用存在主义等理论对男性主人公的生存、命运等方面的分析。本论文以存在主义为理论基础,结合文本分析,揭示《奇境》中女性人物的生存困境,探讨现代社会中女性该如何实现独立的生存和自我的存在价值。  本论文包括五个部分:第一章引言分四小节,介绍作家欧茨和其作品《奇境》,综述国内外有关欧茨及其《奇境》的研究状况,在此基础上提出本文的研究意义和结构,以及论文的理论基础;第二章探讨父权制、婚姻以及传统男性中心观对女性自由的剥夺而导致的女性的生存困境。在各种束缚下,女性人物丧失了自由和自我,陷入了虚无而绝望的境地;第三章通过分析女性的异化处境,探讨女性的生存困境。一方面女性与他人之间发生异化:女性被视为他者,被排除在男性的世界之外。同时与子女之间的冷漠和疏离导致了女性与孩子之间的异化。另一方面,在与他人的异化的重压下,女性将注意力转向自己以寻求精神慰藉却发现早已失去了自我。面临更加孤独绝望的困境,她们与自我之间也发生了异化;第四章阐述了女性人物从觉醒到抗争再到失败的心理历程。通过分析觉醒后的女性对自我的追求的历程,说明女性人物觉醒与反抗的不彻底;第五章为结论部分。
其他文献
作为英国历史上第一位女首相,撒切尔当政以来的改革一直受到广泛关注。尤其是在70年代颓废的经济,复杂的政治局面以及英国民众普遍存在的排外心理的背景下,她采取了紧缩的移民政
本文是关于中国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主谓一致使用错误的语料库研究。国内对此语法项目已经展开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内容多为对其概念与用法的描述归纳,缺乏有针对性和对其实际
二十世纪初,美国就已开展了许多大规模的公共外交活动。二战后,国际环境的改变促进了公共外交的发展。为提升国际形象,传播本国理念,在过去几十年中,美国不遗余力地通过大众媒体、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活动,也是一种伦理活动,其过程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与制约。从伦理学的角度来解读翻译现象,则显得尤为重要。林纾翻译的《迦茵小传》,是清末的一部畅销译著。作为
中华民族是个历史久远的礼仪之邦,中国人非常讲究对他人的尊敬,有时甚至以贬低自己来达到尊敬他人的目的。而中国人使用的尊称也是错综复杂,博大精深的。美国语言学创始人弗兰斯
纵观马克·吐温的全部作品,《汤姆·索亚历险记》和《哈克贝利·芬历险记》地位始终最突出。儿童形象必定有其特殊魅力,这种魅力使这两部描写儿童历险的故事的地位高于马克·吐
鲁德亚德·吉卜林是一位多产的英国作家,是他那个时代著名作家,他在1907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第一位获得该奖的英国作家。但是,对他的帝国主义观点有很多争论,他的文学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