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和迷宫”——科马克·麦卡锡小说《路》的空间解读

来源 :南京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vpml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6年出版的《路》是科马克·麦卡锡的第十部小说,描述了一对父子凭借手中残破的地图,艰难行走于末世景象的美国土地上的情形。本文以詹姆逊后现代空间的论述为基础,结合“地图”“迷宫”和“路”三大概念,解读《路》这部作品,并试图揭示作者暗含在这趟艰险旅程中的对工业文明的思考。第一章围绕地图这一概念,从文本地图和心理地图两个层面剖析工业社会在自然和人类心灵上留下的印记。小说文本中的由石油公司印制的公路地图,是对工业社会的一个影像记录,石油是工业机械运转的必须原料,是工业社会的能源基础;而公路正是工业文明对大自然的征服和利用的标志。父亲心中也残存着幅工业社会的地图,这是父亲对工业社会的记忆,帮助确定方位,寻求归属感。第二章将迷宫与后现代空间相联系。《路》中构造的时空迷宫,实质是工业文明发展后形成的让人失去方向感、碎片化的后现代空间。詹姆逊认为后现代的空间优位会造成主体、历史感、解释深度的消解。父亲等人的死亡预示着独立的个体已经无法在后现代的迷宫中生存;灾难发生的年代不可考,父亲也失去了与自身历史的联系;同时世界已是一片荒野,这种碎片化的空间特征突出体现在文本空间的拼接手法中,人类缺乏对这种空间的解释能力。第三章用父子同行之路,重构人类生存地图,探寻人类文明的发展趋向。借用詹姆逊的认知测绘的思想,表现个体对周围的重新认知并重建相互关系,将重心放在父子的传承及儿子对大自然和他人的接纳。父亲向儿子传承生存之道,给了儿子以继续生活的希望,又通过故事、对话及行为让儿子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无私的爱。而儿子本身就出身于末世之后,在这段路途中认识、接纳、并主动适应生活着的环境,培养了协作互助的生产生活方式,是一种与自然、他人和谐相处的新文明的雏形。本文通过以上的论述,期望让读者意识到麦卡锡巧妙地通过地图和迷宫这两个空间概念,构造了一个消解主体、历史和解释的后现代迷宫。行走其中的父亲是工业社会的地图,不复记忆中繁荣的原貌,随父亲的离世宣告工业社会的衰亡儿子走过的是一张在慢慢清晰的新世界的地图,将随着他的生存而流传、发展。
其他文献
针对光谱仪在实验室测得的高光谱数据,提出一种高光谱数据处理系统,包括数据输入输出、数据重采样、数据预处理以及待测目标处理4大功能模块,并以不同水深的水体为待测目标,在ENVI平台下利用IDL语言开发水深反演模块。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够实现数据准确高速处理,并且处理结果可视化,同时该系统具有可扩展性,可以实现其他实测光谱数据的分析应用。
学位
苗族是我国历史最为悠久的少数民族之一。在苗族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由于多次迁徙,鲜有民族文字记录留存。苗族民歌作为生动活泼的民族艺术和民族历史的口头记录,在苗族人民的
本历时研究从动态系统理论的角度出发,对定量数据和定性数据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考察了以下两个主要方面:第一,六位多语学习者二语和三语写作(以复杂性、准确性、流利性为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