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龙》与齐梁文艺论争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tomi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着魏晋以来文学自觉意识的觉醒,齐梁时期文学的“新变”意识更加突出,新旧文学观念的矛盾冲突日益加剧,文坛上出现了“声律说”、“文笔之辨”“古今文体之争”等一系列在我国文论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焦点问题。这些问题几乎进入到齐梁之际每个文论家的批评视野,引起了他们的广泛关注和激烈论争,由此掀起了我国古代文论史上规模罕见的一场文艺论争。在这场文艺论争中,齐梁时代的文论家们各执己见,针锋对决,他们的远见卓识无不张显出魏晋时期个性自由解放和极富艺术精神的时代风貌。作为集六朝文论之大成的《文心雕龙》,是在齐梁文艺论争这一时代背景之下产生的。可以说,《文心雕龙》中诸多精妙绝伦的理论观点都是在齐梁文坛激烈而活跃的文艺论争的启发下提出的,刘勰在论述阐释自己的理论观点时,处处彰显出对齐梁文艺论争中这些具有深刻阐释空间的焦点问题的接受与理解。正因如此,离开齐梁文艺论争的文化背景,《文心雕龙》中的许多理论问题便难以得到更好阐发,甚至难以理解。本文选取齐梁文坛上争论最为激烈的“声律说”、“文笔之辨”、“古今文体之争”这三个焦点问题,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充分关照齐梁文艺论争的时代背景,探索《文心雕龙》与这些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文心雕龙》对声律问题的研究是在沈约等人倡导的齐梁声律说基础之上的发扬与创新,其理论内涵之深广远胜于沈约等人的声律说。一方面,刘勰在其《声律》篇中响应了沈约等人所倡导的声律说;另一方面,刘勰对声律问题做出了全新、科学的理解,他探求到了声律由来的本原,同时通过对实现声律和谐途径的分析探究,提出了相对宽泛的声律运用原则,从而确立了“和韵”的声律美学理想。“文笔之辨”可以说是齐梁之际文风递变的重要标志,它的发展演变加剧了文体观念的辨析,由此引发了齐梁文坛上的“古今文体之争”。古今两大阵营旗帜鲜明的论争将齐梁古今文体之争推向极致,充分显示了不同文体形态和文体观念之间的激烈冲突,促进了古体向近体的进化。《文心雕龙》在论及这些问题时,一方面力图采取“唯务折衷”的态度,另一方面其持论又绝不含糊,而是强调酌古御今、执正驭奇,这充分体现出《文心雕龙》博采众家之长而又独树一帜的理论特点。应该说,学界历来重视对齐梁文坛之“声律说”、“文笔之辨”、“古今文体之争”等问题的认识和研究,但将《文心雕龙》置于齐梁文艺论争的文化背景之下,全面考察其对这些颇具争议的理论焦点问题的理解与阐释,此类研究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实际上,当我们在齐梁文艺论争的时代背景之下来考察《文心雕龙》的时候,“龙学”便展开了一番别开生面的新风景。无论“声律说”、“文笔之辨”,还是“古今文体之争”,它们作为我国古代文论中重要的理论问题,以及《文心雕龙》对这些问题的独到见解,其中所蕴涵的文学思想可以说为当代文艺学的发展提供了丰厚的理论资源,对于现今的文学创作实践和文学理论的发展完善仍然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
其他文献
<正> 碳制品的石墨化,是电碳和碳素工业耗能最大的工序之一。目前国内外碳制品的石墨化,不论生产规模大小,仍以艾奇逊电阻炉型为主。其热利用率低,能耗大。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与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剧,企业如何快速适应经济环境的变化,变革与创新管理理念、模式和方法,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关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企业档案是企业在
移动自组织网络是一种工作在无固定结构环境下的无线移动网络,具有无中心、自组织、多跳路由、动态拓扑等区别于普通网络的特性。近年来,它已经被广泛地应用到紧急救灾、军事
多甫拉托夫是俄罗斯“第三浪潮”侨民作家代表性人物,主要成就是短篇小说。他与多数“第三浪潮”侨民作家一样,生前在国内不能发表作品,苏联解体后,随着侨民文学的回归而赢得
被检砝码折算质量值的不确定度评定结果,关系到上级砝码标准装置是否满足量传要求,是质量控制的关键点之一。以E1等级砝码标准装置量传E2等级砝码为例,分析了被检砝码折算质
车轴是铁路机车车辆涉及运输安全的重要部件之一,车轴轮座部位的微动磨性是各种磨损机制共同作用所致,其结果是导致轮座部位出现了裂纹,轮座部位的裂纹状况是决定车轴寿命的重要
<正> 在工业电渣炉上进行了提高充填比的试验。结果及分析表明,在一定范围内尽可能提高充填比,由于电渣炉的热效率提高,熔化速率加快,可以显著降低电耗,明显提高电渣生产率;
21世纪以来,我国的发展呈现出难以阻挡的趋势,无论是经济、科技还是文化方面,都有着飞跃性的跨越。伴随着我国的经济的不断发展,各行各业的不断进步和新一轮的发展也呈现出蓬
作为欧洲翻译流派的主流之一,释意理论自提出以来主要应用于口译理论和实践。近年来越来越多地被用于笔译理论和实践。该理论在原文理解和译文表达之间插入“脱离语言外壳”
西晋太康时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文人,有“三张”、“二陆”、“两潘”、“一左”,时人称其为“太康之英”。历代研究者对其中的陆机和潘岳最为重视。而“三张”之一的张协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