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2003~2007年间采自北京延庆松山自然保护区九种主要森林生态类型中的木腐菌标本及2007年在天然-人工油松林与蒙古栎林型下采集的土样进行了木腐菌与土壤真菌种类和资源分布特征的调查研究。借助于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生物标本(IFP)等进行比对,运用森林生态学和微生物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研究,按照现代分类学方法对木腐菌进行详细的描述和显微结构绘图,每种的寄主、研究标本、宏观图及所引起的腐朽类型都一并列出。可以在室内分离的种,将其培养特征以图片形式附上。在调查过程中详细记录了有关生态环境因子以及林型、树种的信息,对不同树种、不同林型、不同海拔高度菌类的分布进行了研究。在2005~2007年间采集并明确鉴定木腐菌标本34种,均属于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伞菌纲Agaricomycetes,分属于伞菌目Agaricales的1科1属与多孔菌目Polyporales的3科26属,其中哈氏杯革菌Cotylidia harmandii (Lloyd) D.A. Reid为中国新纪录种。对其中的部分立木和木材腐朽菌进行了分离保种,获得41个纯菌株。对天然-人工油松林、蒙古栎林土壤基本理化性质与菌落数量相互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对比天然-人工油松林pH值、含水量、菌落之间的差异,通过分析油松林与蒙古栎林土壤的基本性质与菌落数量寻找影响土壤真菌分布的主要因子。共分离得到培养性状不同的纯化菌株184株。其中天然油松林中出现66株,其中鉴到种的有17个,仅鉴定到属的有42株;人工油松林中出现74株,其中鉴到种的有16个种,仅鉴定到属的有48株;蒙古栎林中出现143株,其中鉴到种的有18个种,仅鉴定到属的有92株。天然油松林每克干土中的土壤真菌菌落数量明显高于人工油松林。在油松林样地中,仅出现于天然油松林样地中的土壤真菌分属于4个属,仅出现于人工油松林样地中的土壤真菌分属于3个属。在油松林与蒙古栎林中,仅在油松林样地中出现的有3个属,仅在蒙古栎林样地中出现的有3个属,两个林型均出现的有24个属,在油松林与蒙古栎林样地中出现频率均较高的仅有5个属。在天然-人工油松林、蒙古栎林中,土壤pH值变化趋势为天然油松林﹤人工油松林﹤蒙古栎林,但土壤真菌的分布情况受土壤pH值影响不大,主要受土层深度及相关因子的影响,土层越深每克干土所含真菌的菌落数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