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沉默作为课堂中的一种常态,常常被当作一种“不言而喻”的现象。它就像一个无声的“幽灵”影响着课程的实施和运作。然而无论是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还是学术界,学生的课堂沉默却倾向于被视为一种消极的现象。研究旨在重新审思高中生课堂沉默现象,聚焦于高中生课堂沉默的体验,揭示高中生课堂沉默的本质。生活体验是现象学研究的出发点。研究采用现象学的方法,通过对话式访谈、生活体验的文本写作和文件收集等方式收集一手资料,采用“逐行分析”提炼主题,探析课堂沉默的本质与教育学意义。研究发现,高中生课堂沉默体验表现为以下六种不同的方面:1.课堂沉默作为一种消极回应。“未听清”,“不懂”,以及性格上的胆怯等给学生带来的恐惧、无奈和害羞使得学生以沉默去消极回应课堂上的提问;2.课堂沉默作为一种课堂参与方式。尽管学生保持沉默,但是他们仍表示通过听取其他同学的发言和自我思考,参与到了课堂之中;3.课堂沉默作为一种无声反抗。学生通过课堂沉默来表达对教师的不满,学习的抵抗以及自我情绪的发泄;4.课堂沉默作为一种自我保护。课堂沉默是学生对个人尊严,“面子”以及权益的自我保护;5.课堂沉默作为一种课堂习惯。学生对课堂沉默的习以为常甚至麻木,使得其在课堂中作为一个“旁观者”和“听众”;6.课堂沉默作为一种内隐秘密。沉默有时就意味着保有秘密,是学生内心世界的诞生与隐藏,学生在沉默中进行自我的认同与塑造。基于对高中生课堂沉默体验的现象学探究,从中寻找它们的本质与教育学意义。首先,课堂沉默是理解学生的重要切入口。通过对课堂沉默的重新理解,重新理解学生的内隐世界,发现学生,进而创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其次,课堂沉默蕴含着师生交往的符号秘密;沉默与言说都是师生交往的符号工具,通过沉默,学生同样参与课堂。沉默是学生的一种无声表达;最后,课堂沉默是教师教学策略调整的重要指标。通过学生课堂沉默的反馈,教师可作出机智的教学策略调整。由此,研究得出以下的几点启示:辩证看待沉默,确立新的课堂沉默观;倾听课堂沉默,理解和发现学生;创造教育的语言,打破消极课堂沉默;包容课堂沉默,创建新型师生关系。最后论文对日常教学生活的“惯常化”和学生身份进行了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