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9年3月,国务院出台《关于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旨在有效减轻居民医疗卫生费用负担,缓解“看病贵、看病难”的现象。2012年党的十八大中进一步提出要在2020年总体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十三五规划”中也明确要求区域的协调发展,把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升到战略高度,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本文以此为起点,深入考察我国区域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形势与挑战,并根据新形势、新挑战,提出深入推进区域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政策建议。目前大多文献中对我国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的测量是基于全国统一的水平,而区域间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自然地理环境、社会条件等客观因素存在差异,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支出的成本也会有差异,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财政投入效果自然也不同。因此,衡量均等化的数据可以兼顾全国人均标准和成本差异系数,前者是基础,强调公平;后者是关键,体现效率,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本文将各项指标综合评价,得到环境因素,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三项因子得分进行合成,测算出各个评价样本的综合评价值,即各个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发展的成本差异系数。而后将各省市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财政支出除以各省市的成本差异系数,使用泰尔指数来衡量地区间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差异程度,从而得到在考虑成本因素下的各省市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实际差异程度。实证结果表明,(1)东部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成本差异系数较小,得益于东部人口的规模效应和经济的发展,成本主要源于环境的污染;西部的成本差异系数较大,主要由于西部的自然环境和经济的落后,仍需政府更多的投入;(2)成本差异系数调整后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泰尔指数变小,表明省间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财政能力均等化水平比想象中的稍低,各地区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财政投入考虑的成本的因素;(3)泰尔指数分解显示,组内差距大于组间差距,表明东中西部内部的不均等程度更大,其中中部地区不均等程度最大,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因此,本文从经济方面,环境方面和社会方面提出一些建议,旨在缩小经济差距,改善环境和稳定社会,以此来调整成本差异系数,最终促进地区间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供给均等化。具体建议有:加大基本医疗卫生经费投入,给中低收入者更多援助,谨慎对待老龄化带来的影响,加强环保意识,整治高污染和高耗能产业,建立分级诊疗制度,改革户籍制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