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随着对糖尿病基因遗传学的深入研究,线粒体糖尿病作为近些年频频被报道的一种特殊类型糖尿病越来越受到重视,而线粒体tRNALeu(UUR)3243A→G点突变是线粒体糖尿病最常见病因。该病早期的诊断和治疗能有效的延缓病情的发展,但因该病早期临床表型与1型及2型糖尿病不易区分,临床上易造成误诊,导致不恰当的治疗,甚至加速病情的进展。本文通过对线粒体tRNALeu(UUR)3243A→G突变所致糖尿病临床病例分析,进一步加深对线粒体糖尿病发病机制的了解,掌握其临床特征,探讨其治疗原则,从而提高临床诊断率,及早针对性治疗,并预警其家属及早预防,进而改善患者及家属生命质量。方法:我院内分泌科现登记有3例通过基因检测或肌肉活检病理明确诊断的线粒体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本文详细描述3例患者的病情演变及诊疗过程,分析此3例患者的临床表型、辅助检查尤其基因学或病理学诊断证据及治疗手段;归纳、总结线粒体糖尿病的临床特点;评价其治疗效果。同时,查阅自1992年以来有关线粒体糖尿病的国内外相关文献报道,结合病例资料与文献报道,分析、综合并于本文中描述线粒体糖尿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依据及治疗原则,并合理推断该病的诊断及治疗前景。结果:线粒体糖尿病为线粒体基因突变致细胞内氧化磷酸化障碍,导致供能不足所致。在胰岛β细胞,其抑制了ATP依赖的钾通道关闭及膜电位去极化,继而影响电压依赖性钙通道开放,使钙内流减少,与钙平衡耦联的胰岛素分泌受抑制;同时其混乱了氧化还原状态,氧自由基等中间产物增多,导致β细胞程序性凋亡;在骨骼肌,氧化磷酸化障碍使葡萄糖无氧酵解增强,乳酸生成增多,糖异生亢进,血糖升高。线粒体糖尿病临床表现多具异质性,其特征为:体型消瘦,发病早,均为母系遗传,多伴神经性耳聋,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呈进行性衰退,而胰岛素抵抗多不明显,常合并其他症候如MELAS。其确诊有赖于基因检测,肌肉活检亦能提供诊断依据。目前,应用PCR技术的基因检测已应用于临床。治疗上应尽早使用胰岛素,避免剧烈活动,避免应用双胍类药物,适当选用辅酶Q10。结论:线粒体糖尿病总之作为糖尿病的一个特殊亚型,在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治疗上均具有其特殊性,临床上的漏诊、误诊易导致该病的快速不可逆的进展。应加强对该病的认识,能正确诊断、早期诊断。早期诊断有益于对患者进行针对性治疗,并对家系中其他有线粒体DNA突变患者的危险率作出评估,并采取综合性预防措施。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可延缓疾病的发展。分子生物学的快速发展、基因研究的不断深入,将为本病的诊断和治疗带来更多的希望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