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龙应台是从台湾走向海外的知名作家,从最早结集于1980年代中期的《野火集》,到最晚于2009年推出的《大江大海一九四九》,龙应台的每本作品几乎都在海内外的华人世界引发过强烈反响。因为创作数量和写作主题的话题性原因,外界对她的定位和讨论主要都集中在其社会议论性的散文作品上。其实,在龙应台的十几本作品中,有三本将主题聚焦在家庭亲情的作品,通过不同的文学面貌勾勒出了龙应台为人母、为人女的柔情一面,与外界对其一贯的刻板印象颇不一致。这三本作品分别是:龙应台创作前期,从初为人母到教养幼儿,满怀着新鲜与喜悦写作的系列散文《孩子你慢慢来》;2004年起龙应台卸任台北市的公职后,忐忑摸索与青春期的儿子共同探讨成长问题的书信体散文集《亲爱的安德烈》;以及龙应台在香港大学任教后,经历父亲去世的变故,从而对时间、生命产生了更多思考与感慨的散文集《目送》。忽视这一角度的龙应台,就很容易对她产生冷、硬的错觉,而只有补上对作家这一侧面的认知,才能重塑龙应台应有的立体完整的形象。本论文即以龙应台亲情题材的散文为研究对象,梳理其中的主题内容与表现手法,探讨其散文写作的发展脉络与文学价值。本论文由绪论、正文、结论三部分组成,其中正文部分共分五章。首先通过对龙应台人生经历与写作经历的概貌认知,讨论《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和《目送》的创作背景以及每个阶段不同的情感基调。第二章按照其亲情散文的主题类型,分别讨论这些作品中龙应台自己的两个主要形象:母亲和女儿,考察由这两个不同的角色所引发的相应写作内容。第三章和第四章先后从文体形态和语言风格两大角度探讨龙应台亲情散文的表现形式,从她精心设计的叙述人称、书信文体、文章结构,以及她对文字形象性、有力度的修辞表达,分析其作品对读者产生阅读冲击力的各方面原因。最后,在充分认识龙应台亲情散文的写作特征后,将这部分内容与其社会议论性的散文作品联系对读,力图建立起既豪放又温婉、从青涩到成熟的完整的龙应台形象。同时也兼顾到台湾当代散文亲情表达的整体背景,以及必须指出的龙应台作品的一些局限和缺失。结语部分总结了龙应台的整个创作,提出这三本亲情作品既是一个跨越二十年的呼应,也见证了龙应台从平面、简单到纵深、多元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