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随着近些年来介入技术和器械的不断改进,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从最初的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进入到支架时代,然而支架植入带来的金属骨架和多聚物残留致血管内皮愈合延迟,引发支架内再狭窄(in-stent restenosis,ISR)、支架内血栓等问题。药物涂层球囊(drug-coated balloons,DCB)的出现是PCI治疗心血管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一次新的革命,并且随着DCB适应证不断优化拓展,DCB在真实世界中的应用比重不断增加。因此运用工作中方便检测的指标筛选出高危病人,提前对术后不良事件的发生做出预判并干预很重要。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血浆纤维蛋白原(fibfinogen,FIB)与冠脉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的关系密切,而有关FIB与冠脉介入术后尤其是DCB术后预后关系的研究证据较少,本研究旨在探讨血浆FIB在判断DCB治疗冠脉病变术后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18年06月至2019年06月在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因冠状动脉狭窄只接受了 DCB扩张术治疗的患者84例。记录所有入组病人的一般临床资料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的基线特征资料,通过电话、门诊、院内住院信息查询进行随访观察,根据预后情况将因再发心绞痛而住院治疗、靶病变血运重建、发生过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包括心源性死亡、再发心肌梗死、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全因死亡的患者设定为预后不良组(n=23),其余入组患者设定为对照组,即预后良好组(n=61)。应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比较预后不良组和预后良好组间血浆FIB浓度和Gensini评分的差异。结果1.在一般临床资料和抽血生化指标方面,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间在年龄、糖尿病史、心梗史、HbA1C、Scr、FIB和Gensini评分之间的比较提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其他因素如随访时间、性别、高血压史、吸烟史、WBC、NEUT%、RBC、HGB、PLT、GLU、ALT、AST、TC、TG、HDL-C、LDL-C间的比较提示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手术相关资料方面,两组在DCB处理的病变位置(LM、LAD、LCX、RCA)、多支病变数量、是否为ISR病变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两组关于术中使用的DCB直径、长度、释放时间、释放压力以及是否使用棘突或切割球囊进行预处理的差异比较也提示无统计学意义(p>0.05)。2.血浆FIB与Gensini评分间进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两者成正相关(r=0.359,p=0.001)。3.以DCB术后是否发生预后不良事件为因变量,将纳入的各观察指标进行单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年龄、心梗史、HbA1C、Scr、FIB和Gensini评分的p值<0.05,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行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FIB和Gensini评分是预测DCB治疗冠脉病变不良预后事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4.将FIB作为检验变量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图(ROC图),结果示FIB预测DCB术后是否发生预后不良事件的临界值为3.025g/L,敏感度78.3%,特异性62.3%,曲线下面积AUC为0.732。将FIB>3.025g/L的患者作为FIB高值组,其余患者为FIB低值组,进一步比较两组间患者DCB术后发生预后不良事件的情况,结果示FIB高值组和FIB低值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预后不良组血浆FIB水平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2.血浆FIB与冠脉Gensini评分成正相关。3.血浆FIB和冠脉Gensini评分是预测DCB治疗冠脉病变发生不良预后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