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光谱分析的生物质火焰燃烧特性研究

来源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mn197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保护生态环境及缓解能源供需矛盾等方面,生物质燃料以其低碳、清洁和可再生的特性,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其具有种类多、来源广和成分繁多复杂等特点,对燃烧的稳定性、电厂的经济效益和锅炉的安全运行都有直接的影响。火焰是燃烧状态的直观反映,燃烧中间产物-火焰自由基在火焰中的分布与燃料种类、燃烧工况、燃烧效率及燃烧排放物都有着紧密的联系。本文通过采集不同生物质燃料的火焰光谱和火焰自由基光谱,分析燃烧特性,提取特征,建立生物质燃料识别模型。本文所做工作如下:首先基于燃烧试验装置,采用光谱仪获取四种生物质燃料燃烧火焰光谱及自由基光谱,结合生物质燃料的工业和元素分析,对四种生物质燃料进行火焰光谱特性、频率特性以及火焰稳定性的定性分析。其次通过对生物质燃料燃烧火焰的光谱分析,提取火焰的200-1000nm波段光谱和燃烧中间产物火焰自由基OH*(310.85nm),CN*(390.00nm),CH*(430.57nm)和C2*(515.23nm、545.59nm)的光谱辐射信号作为特征,基于树模型,包括决策树、随机森林、超随机树和GBDT(Gradient Boosting Decision Tree,GBDT),建立基于光谱分析的生物质燃料识别模型。最后结合特征工程,提出一种基于改进支持向量机的生物质燃料识别技术。基于光纤光谱仪所获得的生物质火焰辐射强度和火焰自由基辐射强度信号,通过构建特征工程,对基础数据进行深入挖掘,建立了基于特征提取、Filter的特征选择和字典学习的特征学习方法以获得反映生物质燃料种类的优质特征。并采用改进的网格搜索算法优化支持向量机的径向基核参数和误差惩罚因子,构建生物质燃料识别模型。在燃烧试验炉上的试验数据验证了两种生物质燃料识别模型的有效性,并对两种模型的特点进行了对比分析。
其他文献
传统的煤层注水预湿煤体在矿井粉尘、冲击地压等灾害防治方面具有较好的综合治理效果,然而,随着煤炭资源开采深度的逐年增加,深部复杂的地质环境使得煤层注水工作面临着高地应力、低孔隙率、难渗透等新问题,进而导致深部煤层注水压力增加,注水流量降低,湿润效果欠佳等状况,严重制约了煤层注水的防灾减灾效果。目前,低透煤岩的增透研究主要集中在高压水力致裂、卸压增透等方面,对于交变水压作用下煤岩结构的疲劳损伤,尤其是
本文对具有高效敏化稀土离子发光性能的配体1,3-二(4,4,4-三氟甲基-1,3-氧代异丁基)苯(BTP)及其配合物(Eu2(BTP)3(H2O)4、Eu2(BTP)3(Phen)2(Phen=1,10-邻菲啰啉))的合成方法进行了优化。同时
在有机化学领域,对于不饱和键,特别是烯烃、炔烃的双官能团化反应的研究一直层出不穷。双官能团化反应可以一步构建两个甚至更多的碳碳键或碳杂键,大大缩短了反应路径,为合成
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进基础教育改革,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多媒体教学设备受广大师生的青睐,信息技术与教育行业的联系日益紧密。当前我国的教学辅助工具创新水平得到空前提升。交互式电子白板作为最新的教学辅助工具,在课堂教学中具有丰富的功能,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促进师生之间的课堂交际互动,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随着基于交互式电子白板的教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交互式电子白
慈善捐赠行为,作为一种有代价的利他行为,需要个体在做出利他行为决策之前,充分权衡自我与他人的利益得失。迄今为止,研究者主要关注亲社会动机及其背后的认知神经机制,而关于不同情绪状态下的个体做出慈善捐赠行为的认知神经机制的探讨尚未有定论。此外,不同类型的捐赠项目是否影响个体捐赠也还不清楚。本论文主要开展了两个实验对上述问题进行探讨。在实验一中,我们采用不同类型的情绪场景图片诱发个体的正/负/中性情绪状
墙体作为室内与外界直接发生热交换作用的界面,是建筑能耗的主要来源之一,因此提高墙体的保温节能效果,是实现建筑节能的重要途径。近年来,为降低建筑能耗与减少环境负面影响
需求响应建设作为智能电网未来发展的重要环节之一,对中国智能电网的建成落地意义不言而喻。其调控手段和运营管理方式一直是电网公司开展试点应用时的重心及抓手,但目前实际
随着化石能源的不断消耗,在积极开发利用新型能源的背景下,锂离子电池凭借其高能量密度、高功率密度和较高的循环寿命等优势,在混合动力汽车及可携带能源领域具有良好的发展
贝类是重要的海洋经济性动物,2016年我国贝类产量达到1477万吨,占海洋水产品总产量的42%。研究表明,以蛤、扇贝、贻贝等为代表的双壳贝类含有丰富的磷脂型多不饱和脂肪酸(PL-P
为了躲过学术不端检测,剽窃者们通常都不整段的复制粘贴,而是通过较智能的替换词语、调整语序、调整篇章结构等行为来进行剽窃或者通过阅读文档将文档的学术观点占为已有。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