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捷克裔法国作家米兰·昆德拉,1929年出生于捷克,1975年移居法国,自此定居并生活至今。因其小说尖锐地讽刺了极权社会中荒谬可笑的社会境遇,嘲弄与质疑了人类一些基本价值观而获得了西方社会的认可与国际声誉。本文主要就昆德拉所建构的小说“存在”观,把理论与作品结合起来,针对其正式成为法国公民后所创作的“遗忘与记忆”三部曲——《慢》、《身份》和《无知》,揭示出昆德拉对“遗忘与记忆”存在之图的深入思考,探讨这三部作品所体现出的主题意蕴与昆德拉的美学。认为昆德拉的这三部曲不仅仅是延续捷克周期所创作作品艺术审美价值,更是在西方社会后现代文明之下,对现代人存在之困境所作出的艺术哲学化思考,体现出了作家自身所具有的一种强烈的文化批判意识,对于我们思索当下“人”的自我生存境地有着较好的启发作用。
全文分为引言、第一章、第二章、结语四个部分。
引言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目的、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意义。
第一章关于遗忘与记忆。这是整篇论文的理论基础,由三小部分组成,一,昆德拉的小说观:存在。从存在主义哲学角度引出昆德拉自身对“存在”的理解与认知,存在不是现实,是人之可能性,是人的具体的存在,因此小说就是勘探人之存在可能性的艺术,包含了勘探被遗忘的存在和勘探个体之自我存在之谜两方面内容。作为昆德拉界定存在的关键词之一“遗忘与记忆”,不仅是人之现世生存所具有的两种基本存在状态,,也是昆德拉力图在他的“三部曲”中深入思考的主要内容。在昆德拉看来,所谓的遗忘既是一种有组织的遗忘,更是个体人沉沦的自由选择,而记忆不过是遗忘的另一种死亡形式而已。通过记忆的时间性,去思考个体人的“生活的世界”究竟是怎样的,从而理解昆德拉小说创作特点。
第二章,着手探讨昆德拉的三部曲《慢》、《身份》和《无知》所体现出“遗忘与记忆”主题意蕴与美学价值。第一部分概述性地介绍昆德拉创作这“三部曲”的动因。主要因为这三部作品都是作家定居法国后尝试用法语创作出的成果,无论是风格还是小说韵律方面都完全不同于捷克周期的作品,可以说这三部作品更像是小说了。由此,引发出思考作家创作这样三部作品的目的与意义究竟何在?第二部分则通过“被遗忘的幸福”“迷失的恐慌”与“背叛的孤独”三个小标题分别来勾勒出现代社会存在之图,从“遗忘与记忆”出发探讨昆德拉自己对现代文明之下个体人的生存境况的理解与沉思,进一步地思索其内在的美学价值。
结语归纳全文。通过梳理昆德拉三部曲所体现出“遗忘与记忆”的存在观,揭示作家所表现出的一种深刻而强烈的文化批判意识,启发我们对现代个体人之生存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