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经皮刮拭法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临床疗效。方法:符合中风西医诊断标准及纳入标准,并完成规定治疗疗程的89例患者,其中治疗1组29例,治疗2组30例,对照组30例。分组情况:三组治疗在康复训练、普通针刺治疗及内科疾病基础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配合口服巴氯芬控制肌张力(巴氯芬每日最高剂量不得超过80mg)。治疗组配合经皮刮拭法控制肌张力,其中治疗1组选取患侧上肢阴经部位及阳经部位进行分段刮拭治疗,治疗2组选取患侧上肢阳经部位进行分段刮拭治疗。每日1次,W1-6,持续治疗4周。观察指标:1、三组患者于治疗前1天、治疗2周及治疗结束后1天对患者上肢进行改良Ashworth张力评分。2、治疗组患者在第6、12、18、24次治疗时,施术者记录患者刮拭前及刮拭后4小时内每隔60min患侧上肢肌张力情况,以计算患侧上肢治疗后松弛时间。3、依据简化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量表,对三组受试者治疗前1天及治疗结束后1天患侧上肢进行功能评分。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包对数据统计分析。结果:改良Ashworth张力评分:经治疗4周后,三组患者痉挛程度较治疗前均有改变,三组患者进行相应治疗2周及4周后,组间改良Ashworth张力评分比较提示P值均小于0.05,具有统计学差异,分别对三组治疗前后改良Ashworth张力评分变化程度进行统计学比较,P值均小于0.05,提示三组治疗前后均具有统计学差异。治疗组于第6、12、18、24次刮拭治疗后患侧上肢松弛时间以分类资料记录,经4周治疗后,治疗组患者上肢松弛时间较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延长,分别对4次记录进行组间比较,P值均小于0.05,具有统计学差异,对治疗组第6次及第24次治疗时的患侧上肢松弛时间变化程度比较,提示P值均小于0.05,具有统计学差异。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经治疗4周后,三组患者患侧简化Fug-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较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对治疗4周后三组的简化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进行统计学处理,组间比较提示P大于0.05,无统计学差异,对各组治疗前及治疗后简化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进行组内比较,P值均小于0.05,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经皮刮拭上肢经脉及口服巴氯芬均可改善中风后上肢痉挛情况;在延长患者上肢松弛时间方面刮拭上肢阴、阳经方法疗效较佳,可为中风患者上肢康复训练提供有效的治疗时间窗,以期提高康复疗效。在改善上肢运动功能方面三组无明显差异,目前尚不能明确经皮刮拭对患侧上肢功能恢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