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节点加载预应力锚索格构梁模型试验研究

来源 :成都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8次 | 上传用户:wwangrui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预应力锚索格构梁复合结构是一种主动防护体系,能够充分挖掘岩土体的自身潜力,产生强大的支护作用,且结构简单,自重较轻,节省材料,因而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边坡支挡和滑坡治理等方面。但目前对此类结构的理论研究远远落后于工程应用,特别是格构梁的设计计算理论研究相对缺乏,因此对格梁的设计计算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基于上述原因,本论文在预应力锚索格构梁复合结构单节点加载模型试验的基础上,结合其分析结果进行了进一步的试验研究,即模拟实际工程中格梁的多节点受力状态,进行多节点加载模型试验研究,并对格梁的应变、位移及土中应力值进行了测试。通过对比不同加载方式下格梁应变、位移及土中应力测试结果以及单节点加载和多节点加载试验测试结果对格梁的变形受力响应模式以及土中应力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认为a、在多节点加载条件下,从加载节点向跨中延伸170mm范围内,格梁变形为下凹,在跨中260mm范围内格梁变形为上凸;b、由于纵梁顺坡向放置,在坡角以及锚索倾角的影响下,使得梁底部受到较大摩擦力的影响,而横梁横向放置于斜坡上,基本不受摩擦力影响,因此纵梁与横梁变形不同,且纵梁对坡角、锚索倾角、扭矩以及边界效应影响的敏感性大于横梁;c、纵梁上、下两部分变形不同,该差异同荷载作用位置无关,边节点处上梁受边界效应影响幅度大于下梁;d、土中应力变化不呈直线或线性分布,而是加载节点处较大,跨中处较小;e、外荷载沿格梁传播距离为2/3个跨距,在格梁底面向下10cm范围沿地基水平向传播距离为1/2个跨距,且格梁在多节点加载条件下受力状态要好于单节点,变形较为均匀,扭矩影响较小。此外,通过对纵梁的变形受力状态的分析,应用考虑摩擦的Winkler弹性地基梁法,并对格梁在多节点加载条件下的最大挠度、最大弯距等进行了计算,将计算结果同实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可以看出,两者的差值不大,说明考虑摩擦的Winkler弹性地基梁法较为适合基底处存在摩擦的格构梁内力计算。尤其是锚索倾角较大,且地基比较坚硬、地基与梁接触较为粗糙时,采用此方法将更为贴近实际工程。但考虑到采用该计算模型计算所得的最大内力要比实测值略大,因此在采用此方法进行实际配筋计算时,则偏于保守。 结合上述研究,本文就实际工程对预应力锚索格构梁的设计计算给出几点建议,并希望能够在今后的研究当中,分析得出一套较为全面的,更为贴近格梁实际受力情况的理论计算方法,并能够在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
其他文献
空间结构是目前流行的结构形式之一,最近二十年来,其取得了显著的技术及经济效益。钢管结构在空间结构的发展和应用中占有重要地位,而钢管相贯节点是钢管结构的主要结点形式
随着基于性能设计理论逐步被地震工程界所认同,基于性能抗震设计的实用方法研究已经发展成为前地震工程界研究的热点.由于变形比强度更能体现结构在不同设计地震水准作用下的
地震预警是一种有效的高铁防震减灾手段,对于高速铁路的安全运行及减轻地震灾害具有重要作用。震级的快速精确估算是地震预警研究和应用的一项基础工作。目前基于P波的震级估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发电厂火电机组建设规模不断增大,与之配套的冷却塔体型也越来越大。然而,在高烈度区超大型冷却塔结构难以满足抗震设防的需要。本文将叠层橡胶基础
新疆是我国的地震多发区,地震强度高且频度大。另一方面,由于新疆经济发展比较落后,农村民居基本没有抗震设防且施工质量差,致使农居房屋抗震能力普遍低下,在历次地震中破坏
土坡稳定性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通常将导致边坡失稳的因素归结为两方面:一方面是外界力的作用破坏了土体原来的应力平衡状态;另一方面是土体的抗剪强度由于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而
本文主要研究一种新型结构损伤识别方法——移动质量法,详细介绍了其实施步骤和理论分析。在需要梁的损伤前与损伤后的信息的前提下,提出了根据损伤前后用移动质量法测得的一
现实中的震害实例表明,大部分地震第一次地震过后,都会有第二次地震发生。而且许多在第一次地震作用下损伤较轻的结构,经历第二次地震之后会发生毁灭性的破坏甚至倒塌。但现
由于各种因素作用,土木工程结构将不可避免地产生可能导致严重后果的损伤,因此,对土木工程结构进行健康监测很有必要。土木工程结构的健康监测与修复是当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型钢混凝土梁较普通钢筋混凝土梁具有刚度大、承载能力高、断面尺寸小及抗震性能好等优点,是近年来在组合结构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但是随着跨度的增加或荷载的加大 (如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