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紫杉醇(Paclitaxel, PTX)是从太平洋红豆杉树皮中分离得到的一种有效抗肿瘤药物,但是其水溶性差,目前临床常用的紫杉醇注射剂(泰素,Taxol)采用聚氧乙烯蓖麻油(Cremophor EL)增溶可导致一系列不良反应。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选用临床常用的血浆扩容剂-羟乙基淀粉作为药物载体与抗癌药物紫杉醇共价结合,设计制备一种具有肿瘤生物靶向的药物输送系统。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以异型双功能试剂3-(2-吡啶二硫)-丙酸(3-(2-pyridyldithio)-propanoicacid, PDP)为连接臂,将药物载体羟乙基淀粉与抗癌药物紫杉醇共价键合,通过控制原料的投料比,合成了三种不同药物含量的前药体系。利用核磁共振氢谱(1H-NMR)、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对中间体和目标产物结构进行了表征,确证紫杉醇成功连接到羟乙基淀粉链段上。通过核磁共振氢谱(1H-NMR)测定出中间体3-(2-吡啶二硫)-丙酸-羟乙基淀粉(HES-PDP)中PDP取代度分别为5.4%、9.9%和23.2%。(2)研究了羟乙基淀粉-紫杉醇前药载药量、水溶性和自组装性能等理化性质。通过还原试剂二硫苏糖醇还原断裂前药,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前药的载药量分别为5.8%、11.3%和12.8%;通过分次加水的方法考察了前药的水溶性,结果表明前药以亲水性的羟乙基淀粉作为载体可显著改善难溶性抗癌药物紫杉醇的水溶性;制备了前药纳米粒,采用动态光散射技术考察了纳米粒的粒径分布,并进一步运用透射电镜对纳米粒的形态外貌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前药可自组装形成分散性较好的具有核∕壳结构的球形纳米粒子,平均粒径在143.6~223.0nm之间,且随着紫杉醇含量的增加而减小;(3)考察了前药体系分别在模拟血液环境和细胞内环境谷胱甘肽浓度下(2μmol/L,10mmol/L)的体外释放行为。实验结果表明,三种前药呈现谷胱甘肽响应性释放机制,在模拟血液环境中,前药较少呈现药物的释放,具有较高的稳定性,一旦接触高浓度的谷胱甘肽,二硫键随即断裂还原,实现药物的快速释放。(4)采用MTT比色法研究了羟乙基淀粉-紫杉醇前药(HES-PTX)的体外抗肿瘤活性,结果表明,HES-PDP的细胞毒性较低,前药对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呈现浓度依赖性,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对细胞的杀伤作用也随之增强,细胞生存率降低。与游离紫杉醇相比,在低浓度时,前药对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较差,高浓度时,由于细胞的生存率很小,两者对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相差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