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而对外贸易在其中发挥了重要推动作用。然而,随着我国对外贸易规模的持续扩张,国内环境污染问题也日渐突出。如何平衡本国贸易利益与环境成本,将是我国在低碳经济下推进社会可持续发展所必须要突破的难题。鉴于碳排放状况在我国环境污染问题中尤为突出,遂本文基于隐含碳来分析我国对外贸易的环境影响。对此,首先采用改进的单区域投入产出模型来测算2004-2012年我国对外贸易隐含碳排放,并分别从总体和部门层面进行定量分析。然后再结合贸易污染条件指标进一步从总体衡量对外贸易给我国环境所造成的影响程度。最后引入结构分解模型(SDA)把影响我国出口隐含碳变动的因素具体分解为碳排放强度效应、中间投入结构效应、出口结构效应和出口规模效应,以期揭示抑制其强劲增势的根本途径。测算结果表明,从总体来看,2004-2012年我国整体上处于贸易隐含碳的顺差方,即整体上我国对外贸易存在着“生态逆差”现象。由此可见,国际贸易对我国环境有着较高的负面效应。从部门层面来看,贸易隐含碳有较高的部门和产业集中度,这不利于我国贸易结构和碳结构优化。SDA的分解结果表明,出口规模大幅扩张是促使我国出口隐含碳快速增长的最主要因素。因此若采用调整贸易增长方式等措施来适当缩减出口规模,则可最为有效地降低我国对外贸易的环境成本。中间投入结构效应也表现为促进作用,可见我国的投入产出结构仍具有高碳性。出口结构效应的促进作用较小,因此若通过改善出口结构来缩减贸易的负面环境影响将是较具潜力的途径。而在所有影响因素中仅碳排放强度效应始终对出口隐含碳增长有较强抑制作用,可见近些年来我国推行的一系列节能减排政策发挥了一定成效。从部门层面来看,工业是促进出口隐含碳增长的主导部门,其次为服务业、建筑业和农业。从代表性部门的因素分解中发现,其主要差异表现在中间投入结构和出口结构效应两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