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健康自古以来都是人类最大的期盼之一,也是人们不断追求的目标之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健康的意识也越来越强,健康对于人们来讲早已经不仅仅只是身体的无恙,更重要的是心理的健康。同时心理健康也逐渐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国民整体素质的指标之一。少数民族大学生作为大学生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心理健康也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他们的身心能否顺利成长,同样关系到民族的团结和繁荣,国家的稳定与昌盛。为了探讨幽默风格在父母教养方式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本研究以广西530名少数民族大学生和425名汉族大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蒋奖等人修订的父母教养方式问卷(PBI)、陈国海修订的幽默风格量表(HSQ)和李虹等人修订的心理健康问卷(GHQ-20),分析了少数民族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幽默风格与心理健康的基本特点,探讨了少数民族大学生幽默风格在父母教养方式与心理健康之间的部分中介作用,得出以下结论:(1)少数民族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整体处于积极状态。父亲、母亲教养方式中都有部分因子在是否为独生子女上差异显著、在专业上差异显著。少数民族大学生幽默风格整体处于积极状态。幽默风格中均有部分因子在性别上差异显著、在是否为独生子女上差异显著、在专业上差异显著。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中均有因子在性别上差异显著、在专业上差异显著。(2)少数民族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幽默风格与心理健康存在两两相关。幽默风格中亲和型幽默因子与自强型幽默因子与心理健康水平正相关显著;幽默风格中嘲讽型幽默因子与自贬型幽默因子与心理健康水平负相关显著。父母教养方式中关怀因子与自主性因子与心理健康水平正相关显著,父母教养方式中冷漠/拒绝因子与过度保护因子与心理健康水平负相关显著。(3)少数民族大学生与汉族大学生在父母教养方式、幽默风格上差异不显著,在心理健康的忧郁因子上差异显著,少数民族大学生忧郁因子得分显著高于汉族大学生。(4)少数民族大学生父亲教养方式中的自主性因子对心理健康水平的正向预测作用显著。母亲教养方式中的关怀因子对心理健康水平的正向预测作用显著。父母教养方式与幽默风格共同影响着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