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发热的MOG抗体相关疾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来源 :重庆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hai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发热是自身免疫性疾病具有欺骗性的特征,儿童MOG-IgG相关疾病(MOG-IgG associated disorders,MOGAD)常伴随发热表现,甚至部分患儿早期以长时间发热为主要表现,常易被误诊和漏诊,导致免疫治疗的延迟。本文探讨了伴发热的MOGAD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并初步探讨感染与MOGAD的相关性。为疾病的早期鉴别和及时诊治提供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2019年就诊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最终诊断为MOGAD的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其首次病程中是否伴随发热将其分为发热组和非发热组,对其临床特征及预后进行分析比较。采用EDSS评分评估患儿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用SPSS 23.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以P<0.05认为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共纳入诊断MOGAD的患儿71例。(1)一般情况:男女比例为1:1.22。起病年龄为1.6岁-15.3岁,平均年龄为8.75±2.98岁。18%患儿起病前有前驱感染或疫苗接种史,这在发热组及非发热组间无统计学差异。(2)临床症状:MOGAD主要以发热(34%)、视力障碍(18%)、头晕头痛(18%)起病,而临床症状以发热(63%)、脑病(61%)、头晕头痛(61%)表现多见。发热是MOGAD最常见的临床表现,63%的患儿可合并发热,其中69%发热持续1周以上,49%患儿持续2周以上,6例(8%)患儿早期仅表现为不明原因发热。(3)发热组共45例,以头晕头痛表现最常见(78%),其次为脑病(67%)、运动障碍(51%),起病临床表型主要为ADEM(60%)、非ADEM样脑炎(20%)、视神经炎(16%),有3例符合皮质脑炎表型(7%);非发热组26例,主要表现为视力障碍(50%)、运动障碍(50%)及脑病(50%),临床表型主要为ADEM(54%)、视神经炎(35%)、非ADEM样脑炎(12%),未见皮质脑炎样表型。(4)与非发热组相比:(1)临床表现:发热组头晕头痛(P<0.001)、意识内容障碍(P=0.042)表现更明显;皮质脑炎型更常见;(2)血常规:发热组患儿常见白细胞计数升高(P=0.014)和CRP升高(P=0.044),且表现为炎症指标分离(白细胞计数升高,CRP水平不高);(3)脑脊液:发热组患儿脑脊液白细胞计数升高更常见(P=0.013),还可表现为多核细胞升高为主(P=0.015);(4)头颅MRI:发热组患儿基底节(P=0.032)及胼胝体(P=0.042)病变更明显,且发热持续时间>1周的患儿更易出现丘脑病变(P=0.029)。8%发热患儿病初MRI表现可正常或不典型,5-30天后复查头颅MRI出现了典型脱髓鞘病灶;(5)预后:发热组复发率(40%)稍高于非发热组(23%),而发热组复发时更易出现惊厥(33%),非发热组复发时更易出现运动障碍(67%)、共济失调(50%)及视力障碍(33%),但两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5)感染与MOGAD:23%可以找到血液或脑脊液中明确的感染源(Ig M阳性或PCR升高),其中脑脊液有明确感染源患儿5例,包括EBV 2例、CVB 2例、VZV 1例、JEV 1例,3例为同时检出MOG抗体和病原体,2例EB病毒脑炎患儿为病原体检出10-22天后检出MOG抗体;而血液有明确病原体感染而脑脊液无感染证据的患儿11例,包括EBV 7例、CVB4例、HSV 1例、CMV 1例,病原体与MOG抗体检出时间间隔6-20天,5例同时检出。55%患儿脑脊液中EBV-IgG阳性,71%患儿血液中EBV-IgG阳性。发热患儿脑脊液中EB病毒IgG抗体的阳性率更高(P=0.008)。没有病例有典型双相病程。结论:(1)儿童MOGAD常以发热起病,甚至以长时间持续发热为主要表现,部分患儿可仅表现为不明原因发热,其发热持续时间多>1周。(2)与不伴发热的MOGAD相比,伴发热的MOGAD头晕头痛及意识内容障碍表现更明显,皮质脑炎型更常见;血常规常表现为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但CRP不高的炎症指标分离现象,脑脊液可有脑膜炎样表现,部分患儿早期头颅MRI表现不典型,易被误诊为感染性疾病。对于这类患儿需高度警惕,尽早完善头颅MRI及MOG抗体检测。(3)发热组患儿复发率稍高于非发热组,且复发时更容易出现惊厥。(4)病毒感染可能诱发MOGAD,EB病毒是最常见病原,机制尚不明确。EB病毒脑炎继发MOGAD可表现为长期发热,缺少典型双相病程和神经功能障碍表现。
其他文献
目的:本研究旨在比较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和保守治疗两种方式治疗中段胸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Middle Thoracic 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mt OVCF)的中远期疗效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102例中段胸椎(T5-T8)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病例资料,所有患者根据治疗方式分为手术组和保守组。记录并计算各组患者术前的体质指数(BMI
第一部分膝关节MRI错位征在预测髌骨脱位患者过度股骨前倾的临床应用目的:本文的主要目的在于建立一个新的影像学征象(错位征)用以预测髌骨脱位患者是否合并过大的股骨前倾角。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至2019年于我院就诊的55例髌骨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股骨前倾角,胫骨扭转角,股胫系数通过CT进行测量。我们将膝关节MRI的错位征定义为股骨髁间窝外侧壁与胫骨平台外侧髁间嵴的错位。结果:纳入的55名髌骨脱位
目的:探究晚期NSCLC患者发生脑转移的危险因素,寻找可能发展为脑转移的高危患者,加强随访,尽早地开展针对脑转移的相关治疗,改善患者预后,延长患者生存时间。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06月至2020年06月在我院住院的IIIB-IV期NSCLC患者,根据脑转移情况分为BM组和非BM组,收集其相关临床资料。通过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BM的独立危险因素。再通过ROC曲线及约登指数确定
目的:探讨球囊移位及导丝成袢Loop技术在取出倾斜贴壁可回收下腔静脉滤器(retrievable inferior vena cava filter,RIVCF)中的技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中心2017年3月至2020年9月期间处理的RIVCF倾斜贴壁回收困难患者31例,其中男性15例,女性16例,平均年龄57.90±16.37(22-85)岁,滤器平均留置54.55±124.34(7-6
目的:分析cN+喉癌颈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病理特点及转移规律,探讨其诊断及处理方式。方法:对2011年3月至2021年1月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咽喉科手术治疗的1030例喉鳞状细胞癌进行随访,纳入83例(83/1030,8.1%)cN+病例进行临床资料及随访资料的回顾性分析。结果:83例cN+喉癌中,术后pN+65例,pN-18例,cN+假阳性率21.7%(18/83)。cN+颈淋巴结转移与
目的:本文主要研究血清CA125、CA199、CEA、SCC水平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以及血清CA125、CA199、CEA、SCC水平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期待给临床管理更好的指导,提高患者预后。方法:本回顾性研究纳入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5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诊断的252名宫颈腺癌患者,收集病历资料包括患者年龄、BMI、FIGO分期、治疗前血清CA125、CA199、CE
目的本项研究通过对腰椎管狭窄(lumbar spinal stenosis,LSS)患者的MRI、CT图像进行测量,并探讨其与主要临床症状指标主观步行距离(subjective walking distance,SWD)的相关性,为进一步明确LSS发病的危险因素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收集2014年7月至2019年7月在我院脊柱外科就诊诊断主要以L4-5或L5-S1节段椎管狭窄症的患者作为实验组。选取
目的: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支持过程中的神经系统监护技术发展缓慢,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脑组织局部氧饱和度(cerebral regional oxygen saturation,CrSO2)监测在儿童ECMO支持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收集2019年5月24日至2020年1月7日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重症医学科(pedi
目的:探讨影响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相关胆管损伤(Bile Duct Injury,BDI)的高危因素,为预防及减少LC相关BDI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维普资讯中文期刊服务平台等国内外数据
目的:探讨儿童川崎病休克综合征(KDSS)的临床特征,对比KDSS患儿与未发生休克的川崎病(KD)患儿的临床、实验室及影像学指标,分析可能的危险因素及预测值。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5月至2020年10月期间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住院诊断为KDSS患儿(n=29)的临床资料,并以同一时期(KDSS病例入院前后2周)确诊为KD但血流动力学稳定的患儿(n=51)作为对照组,分析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