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浓度含氯工业废水脱氯处理工艺研究

被引量 : 6次 | 上传用户:aulif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是人们生产和生活过程中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命的源泉,然而目前水资源危机已经成为继石油危机和电力危机之后又一制约经济发展的难题。为了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对水资源问题的解决是非常迫切而又势在必行的。随着污水回用技术被提上日程,各种回用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而膜技术就是其中较强的生力军,由于具有分离效率高、操作简单、适用范围广的特点使得膜技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其中反渗透膜技术在海水、苦咸水淡化、各种工业废水处理回用以及城市给水处理中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本文系统的综述了目前世界上普遍存在的水资源短缺和水体污染的现状、介绍了工业废水回用的概念以及回用现状,并指出课题的主要目的是处理高浓度含氯工业废水,使其氯离子含量达到回用的要求。文中阐述了膜技术的发展概况、原理和特点,列举了几种常见的膜技术及应用领域,简单描述了在利用膜技术处理废水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膜污染现象及清洗方法,重点介绍了本课题采用的反渗透膜分离技术的原理、分类、性能参数、影响因素以及反渗透膜分离技术目前所大规模工业化应用的领域。实验部分描述了多种预处理方法和反渗透装置的附属设备,并对实验中相关参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进行了介绍,确定本实验对昆明某化工厂高浓度含氯废水的预处理方案是滤纸加0.45μm滤膜过滤。反渗透膜分离部分重点研究了在进水浓度为1000-4000mg·L-1,操作压力为1.0-1.6MPa,温度为25~40℃,pH为5.5~8.5的条件下对清水产率、氯离子去除率和渗透通量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清水产率随着进料浓度的增大而减小,随着压力和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氯离子的去除率随进料浓度和温度的升高,呈下降趋势,随着压力升高而升高;渗透通量随着进料浓度的增加而降低,随着压力和温度的升高而增大;pH对清水产率、氯离子的去除率和渗透通量的影响都不大。无论进料条件如何,氯离子的去除率均达到98.0%以上,清水侧出水中氯离子含量均可降低到100mg·L-1以下,尤其当进料浓度为1000 mmg·L-1,压力为1.6MPa,温度为30℃,pH为6.5时,氯离子的去除率最低降至12.57 mg·L-1。最后针对实验结果推算出了渗透通量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得到反渗透膜装置运行的电费模型:渗透通量模型:jw=P03706R1·8086运行电费模型:f=I·C=3600/1·R5.8802/Jw2.6983·C利用运行电费模型对本实验所有运行条件下得到的数据分析得出,在操作压力为1.0MPa,温度为40℃,进水浓度为1000mg·L-1的运行条件下,反渗透系统运行电费最少,并且废水处理后的水质达到回用的标准,故在此操作条件下反渗透系统经济达到最优条件。
其他文献
资源约束条件下的项目调度问题(RCPSP)是一类组合优化问题,国内外关于求解该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其中以智能优化算法为主,但尚没有一种收敛效果很好的算法,并且求解模型通常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为了适应人类生产、生活的需求,越来越多的大型工程项目建设实施,由于农业用地和生产用地的矛盾加剧和环境保护等要求,大型的工程项目往往建设在地质、地
回顾环境岩土工程学的兴起和发展,讨论环境岩土工程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探讨研究环境岩土工程学的方法论,本文认为:定性定量相结合的综合集成方法是目前研究环境
现代化的推进使得人类的物质精神生活得到了飞速发展的同时,也使得以效率、以目的为中心的唯科学主义得以泛滥,这已经成为了现代性的危机。“职业倦怠”便是在科学不断发展,
城市形态是城市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与人类各种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是城市规划和建设的重要依据,影响到城市发展的综合成效。城市形态是历史的沉淀,具有连续性和承接性等特点,
目前地球环境恶化愈演愈烈,建筑业对环境的破坏超乎想象,全球相继掀起了建筑节能减排的热潮。运用LCA全生命周期评价法全面研究建筑各阶段的能耗和排放,而不仅仅局限于建筑使
马粪海胆(Hemicentrous pulcherrimus),属于棘皮动物门(Echinodermata),海胆纲(Echinoidea),是中国及日本沿海的特有品种,主要分布在我国黄渤海沿岸、浙江、福建沿海以及日本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城市建设进程不断加快,及时掌握城市发展进程中的信息及变化是对城市实施合理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基础。遥感动态监测以其客观、快速、准确和大范围等特点,
报道了一种新研制的深海沉积物孔隙水原位气密采样器,详细介绍了该采样器的结构构造、设计特点及工作原理。实验室模拟和海上试验显示,该采样器可成功进行海底沉积物孔隙水的
目的探讨丹红注射液联合前列地尔治疗左心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研究对象为我院自2013年10月~2015年9月收治的93例左心衰竭患者并分为研究组47例和对照组46例。对照组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