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针治疗对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脊髓组织中CSPGs和NT-3表达的影响

来源 :陕西中医学院 陕西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on818882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针刺对大鼠坐骨神经损伤(SciaticnerveinjurySNI)后相应脊髓节段处(脊腰膨大段)组织中硫酸软骨素蛋白聚糖(CSPGs)和神经营养因子3(NT-3)的影响,探讨针刺对周围神经损伤后的治疗作用,进一步探讨其作用机理,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方法:本实验将72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24只),即A组(空白对照组)、B组(模型对照组)、C组(针刺治疗组),B组和C组在适应性饲养一周后给予特制手术钳钳夹造成大鼠坐骨神经SunderlandⅡ~Ⅲ度损伤模型,C组在造模成功后第2天开始进行针刺“环跳”和“足三里”穴,并连接G6805-C型电针仪于针尾上,选择疏密波,强度以穴位局部组织轻微颤动为度。每日1次,每次留针15分钟,7天为1个疗程,间隔1天后,开始下一个疗程。B组不做针刺治疗,但与针刺治疗组同样进行动物抓取动作;A组不做任何处理。分别于第1、第2、第3疗程治疗结束后当天观察各组大鼠后肢的功能状况,并检测各组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相应的脊髓节段处CSPGs和NT-3的含量,并对结果进行比较。   结果:就基本功能改善方面,针刺治疗组大鼠的右后肢功能相对于模型对照组有明显改善。脊髓前角CSPGs表达变化:三个疗程结束后,针刺治疗组和模型对照组脊髓中CSPGs含量均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但针刺治疗组低于模型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模型组于第2疗程末达峰值,到第3疗程末逐渐趋于正常;脊髓前角NT-3表达变化:针刺治疗组脊髓节段中NT-3含量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且高于模型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尤以7天为著。   结论:本次实验研究发现,通过电针刺激能促进大鼠坐骨神经急性损伤后肢体功能的恢复,提示针刺治疗可能对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相应的脊髓节段的CSPGs蛋白有抑制作用,并且可使NT-3的含量增高,从而促进神经损伤的修复作用。
其他文献
目的:在前期临床和实验有效基础上,从细胞因子CD40L及平突散系列复方对人球后成纤维细胞的MMP-1、MMP-2、TIMP-1、TIMP-2表达的影响,探讨泻火平突散、活血平突散、养目平突散治
目的: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讨现代文献中针刺治疗脑卒中后偏瘫痉挛状态的治疗规律;通过观察项腹针法治疗脑卒中后偏瘫痉挛状态的临床疗效,为针刺治疗脑卒中后偏瘫痉挛状态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