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评估每日唤醒(Daily Interruption Sedation, DIS);频率对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 ICU)机械通气镇静患者应激反应的影响;探讨增加镇静患者唤醒频率的可行性。方法:将入住我科ICU病房、应用呼吸机的危重患者用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态评分系统(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Ⅱ, APACHEⅡ)进行评分,APACHEⅡ评分>16分的3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组均使用闭环靶控输注异丙酚和微量泵输注芬太尼进行镇静、镇痛治疗,闭环靶控的目标BIS值设定为80至60。对照组(Ⅰ组):每日唤醒0次;实验组:Ⅱ组:每日唤醒一次、以及Ⅲ组:每日唤醒二次。每1h记录平均动脉压MAP、RR、SPO2、HR值和Ramsay评分及对应BIS监测值;每4h监测手指血糖一次;检测0h(T0)、12h(T1)、24h(T2)血清COR、ACTH浓度;记录24h异丙酚的总用量。结果:观察所有研究对象(n=30)的BIS值和Ramsay评分具有较好的相关(rs=0.897,P<0.001);BIS值在60至80范围时间百分比79.9%。三组异丙酚对用量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MAP、SPO2组内、组间变化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心率及呼吸变化组内变化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间Ⅲ组较Ⅰ组、Ⅱ组有升高,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T0、T1、T2各个时间点组间ACTH无统计学差异(P>0.05);Ⅰ组组内呈先下降后升高趋势T1点较T0点比较以及T2较T1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T2点较TO点比较无显著统计学差异。Ⅱ组、Ⅲ组组内ACTH均呈上升趋势各组T2点较TO点比较以及T2较T1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T1点较TO点比较无显著统计学差异。Ⅰ组COR呈现下降趋势T1较T0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T2较T0、T1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Ⅱ组COR先下降后升高T1较T0比较下降无统计学差异(P>0.05),T2较T0、T1升高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Ⅲ组COR呈现升高趋势T2较TO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T0、T1、T2各个时间点组间COR无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血糖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根据生命体征及应激激素的变化判断:随每日唤醒次数增加,应用呼吸机的镇静患者的应激有升高的趋势;应用呼吸机、连续镇静的危重病患者,施行每日唤醒安全可行,不增加意外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