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偏氟乙烯与含氟共聚物共混的相容性以及结晶性能研究

来源 :中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f356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选用聚偏氟乙烯与三种偏氟乙烯类共聚物的共混体系:聚偏氟乙烯/聚偏氟乙烯-六氟丙烯(PVDF/P(VDF-HFP))、聚偏氟乙烯/聚偏氟乙烯-三氟氯乙烯(PVDF/P(VDF-CTFE))和聚偏氟乙烯/聚偏氟乙烯-三氟乙烯(PVDF/P(VDF-TrFE))。研究了不同热处理条件及共混成份比例对共混体系相容性、结晶性能和表面形貌的影响。应用差示扫描量热(DSC)分析了三种共混体系的相容性及熔融-结晶特点,结果表明PVDF/P(VDF-HFP)共混体系在各种热处理条件的下均表现出良好的相容性。而在PVDF/P(VDF-CTFE)体系中,P(VDF-CTFE)作为一种无规共聚物在共混物由溶剂析出制备时表现出与PVDF有一定的相容性,影响着PVDF的结晶-熔融热力学特征,但当共混薄膜升温至熔融温度后,两相聚合物发生了相分离,从而在结晶过程中两相的相互影响较小。PVDF/P(VDF-TrFE)共混体系为晶晶共混体系,同样在从溶液中析出制备共混薄膜时,两者表现出一定的相容性,并且组分为30/70样品中明显出现三种晶区:PVDF和P(VDF-TrFE)的单一晶区以及两者的共晶区,当将共混薄膜升温至熔融时同样两者出现了相分离。利用广角X射线衍射测试分析了三组共混体系的结晶特点,结果表明PVDF/P(VDF-HFP)中P(VDF-HFP)的存在有利于共混体系中形成β型晶体结构,而这种晶型是PVDF类高分子表现出良好的压电和焦电性的原因。尤其是当共混组分为10/90时在多种热处理条件下均表现出β型晶体结构;PVDF/P(VDF-CTFE)体系中由于P(VDF-CTFE)为无规共聚物没有晶体形成,但对PVDF结晶行为有一定的影响,表现出有利于β型晶体形成的特点;PVDF/P(VDF-TrFE)共混体系中,P(VDF-TrFE)具有很强的结晶性,共混体系主要表现出P(VDF-TrFE)组份的结晶特点。通过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所制备样品的表面形貌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PVDF/P(VDF-HFP)体系中出现了均匀的球晶,其中PVDF薄膜存在α和β两种晶体结构的球晶,并且共混物中随PVDF含量的增加逐渐变现出绒状的Q晶型的晶区。PVDF/P(VDF-CTFE)共混体系中PVDF均匀的分散在P(VDF-CTFE)相中,而且随着PVDF量的减少分散点的PVDF球晶数量越少。PVDF/P(VDF-TrFE)共混体系中P10T90样品出现了不同于两种单一聚合物晶体形貌的共晶区,当PVDF含量增大后共晶区逐渐消失,表现为PVDF球晶分散于P(VDF-TrFE)之中,与PVDF/P(VDF-CTFE)体系不同,其PVDF是以当个球晶的形式分散于P(VDF-TrFE)。
其他文献
目的了解发热呼吸道病毒在成人流感样患者中的病原学分布及其相应的临床表现特点。方法以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2009年11月-2014年10月收治的流感样疾病成人患者为研究对象,不
基于蓄电池充放电循环寿命模型、整车静态电量消耗测试分析和相关的用车习惯大数据,提出了起动型蓄电池使用寿命预测计算方法。应用该预测计算方法,通过某车型改进前后的设计
聚乳酸或聚丙交酯是一种研究和利用最为广泛的、可生物降解和生物相容的、来源于可再生资源的热塑性脂肪族聚酯,是一种环境友好的材料,逐渐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与传统塑料相
近年来给西方语用学界带来较大影响的关联理论被称为认知语用学理论,它强调信息的接受者,主张从认知角度解释心理认知因素对话语理解的作用。本文介绍关联理论的基本框架与推
<正>儿童诗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学生训练语言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加强儿童诗教学,对小学生语言、情感和审美等方面的熏陶和教育都起着至关重
肝硬化是部分慢性肝病患者发展的终末阶段,慢性乙型肝炎(乙肝)(CHB)是导致肝硬化的首要病因。抗病毒治疗在肝硬化治疗中是关键。1 CHB肝硬化抗病毒治疗CHB肝硬化病程进展及发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人工智能技术获得了越来越广阔的应用发展空间。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对物流行业的影响一直在不断的扩大,因此,在当今的人工
本研究以内蒙古柽柳(Tamarix chinensis)嫩枝为外植体,分别在培养基中添加不同碳源(蔗糖、果糖、葡萄糖、麦芽糖、淀粉)及不同浓度(10、20、30、40 g·L-1)的蔗糖,研究柽柳丛生苗
<正> 活性污泥的培养,驯化和间歇运转技术是推广应用活性污泥法处理工业废水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共同探讨和提高我国处理工业废水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该文以用活性污泥法处
人类的艺术史几乎是由模仿开始的。临摹是习画者重要的学习方法。本文以艺术的自律性和中国画学习特点为视点,通过古今中国画的几个典型临摹案例,以及笔者研究生期间两次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