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由于电子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电子产品的更新换代日益加速,不断向小型化、高密度化、高智能化发展。产品外形尺寸与元器件尺寸不断变小,然而元器件数量却呈现几何倍数增长,因此设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电子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电子产品的更新换代日益加速,不断向小型化、高密度化、高智能化发展。产品外形尺寸与元器件尺寸不断变小,然而元器件数量却呈现几何倍数增长,因此设计方向从电路板平面空间向立体空间转移。堆叠封装Package-On-Package(POP)的出现恰恰满足了这种要求。POP封装将逻辑和存储器件集成在同一封装体内。通过焊球实现上下封装连接,节约了PCB上的空间和元器件之间的运算时间。本文针对POP堆叠芯片进行了实验和模拟的研究,主要工作如下:
理论研究了POP堆叠封装结构以及POP封装装配和堆叠工艺过程。选用Amkor公司的POP堆叠芯片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电阻应变片实时测量POP堆叠芯片的塑封表面和PCB板在0℃~100℃热循环条件下的应变情况;利用POP底部焊点矩阵构建菊花链电阻回路,测量各焊点回路经过多个热循环周期后的电阻变化情况,推断焊点的寿命周期;利用有限元软件ANSYS建立POP堆叠芯片的四分之一模型,加载与实验相同的热循环曲线,分析POP封装在热循环过程中的应力应变,并通过累积蠕变寿命预测模型对POP封装的寿命进行了预测,将模拟的结果和实验数据进行对比分析;验证实验和模拟的正确性,比较实验和模拟分别得到的预测寿命,分析两者之间的差异。
实验研究的结果表明POP堆叠封装塑封表面和PCB板在热循环条件下总体的变化趋势有一定的区别。保温过程中应变变化不大,升降温过程中应变变化非常的大;模拟结果表明由于POP内部各材料之间的热膨胀系数不同,结构产生了应力集中的现象。整个封装体变形位移最大发生在PCB板上,位移呈现环状分布,距离芯片越远,位移越大。热循环过程中主要的应力都集中在POP封装的芯片和焊点矩阵上。底部焊点的最大应力应变发生在最外侧的焊球上,模拟的POP封装体表面的应变分布结果和实验数据对比,结果上基本一致。但是实验数据曲线有一定的延时性,这是由于实验中的温度延迟造成的,利用蠕变累积寿命预测模型对封装整体的寿命进行分析计算,与菊花链测试的结果相比较,两者较为接近。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通过应变片测量POP芯片表面在热循环过程中的应变,并与有限元模拟结果相验证,证明模型的正确性,寻求利用模拟代替实验测试进行可靠性测试。分析结果可以为POP的可靠性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同时对各种封装测试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其他文献
针对机械臂关节在满足柔顺性和大功/重比情况下难以实现精确控制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气动人工肌肉(Pneumatic artificial muscle,PAM)与电机复合驱动的仿生机械臂关节,将气动人工肌肉和电机并联构型作为关节的复合驱动源,既能够满足自重轻量化下的高精度与大承载力,又可实现柔顺性、鲁棒性及人机交互的特殊需求。对PAM-电机复合驱动仿生机械臂关节进行结构设计,建立关节集成系统模型、运
随着钢铁材料科技的飞速发展,各类钢材尤其是超级钢的研发已经逐渐建立在成分、结构、组织和性能定量关系的基础上,意即对于超级钢可以通过工艺控制和组织控制从而获得所需的性
Non-contact, self-referenced and near-infrared luminescent nanothermometers have been recognized as emerging tools in the fields of nanomedicine and nanotechnol
新型功能纤维的开发及推广应用,开拓出染整功能研究领域的新空间,使染整工艺技术不再局限于日常服用功能。随着消费类锂离子电池的不断推陈出新,染整功能整理技术应用于储能功能纤维的制备设计正迎合了市场需求。据此,本文以染整工艺技术拓展新思路为引导,以纺织纤维能量转化与储存应用为切入点,结合锡(Sn)基材料的储能特性和纳米碳纤维(CNFs)的高导电性,赋予Sn基复合纳米碳纤维储能功能。针对Sn基材料体积效应
近年来,插电式混合动力客车因其节能减排的特点已经越来越多的被使用到公交领域,对于混合动力客车而言,提高其包括动力系统部件成本在内的经济性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通过优化动
本文研究了不同碳源以及培养方法对栅藻生产油脂的影响。栅藻利用无机碳源进行光合自养,利用NaHCO3的能力较弱,对浓度为5%的CO2的固定能力最强,而2%的CO2最有利于栅藻的生长和
Lanthanide photonics, and more particularly lanthanide lumi-nescence, is at the heart of applications as diverse as lighting de-vices, displays, lasers, optical
液压系统广泛应用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是机械装备控制和动力传输的核心部分。液压系统不断向大型化、高新化和复杂化发展,液压元件故障概率的精确分布难以获取、元件故障概率和元件故障关系随时间发生变化会导致液压系统的失效存在不确定性和动态时序性。为了解决这两种问题,将区间凸集模型、多椭球凸集模型和T-S动态故障树分析方法结合,提出基于凸集T-S动态故障树分析方法,进而提出基于凸集T-S动态故障树的重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