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缺氧心肌缺血再灌注时NO通路的变化及其意义的研究

来源 :第三军医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zxc5691488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和目的长期慢性缺氧会导致右心室重构、低氧性肺血管重建和低氧性肺动脉高压等病理改变,对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人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理变化及其机制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近年的研究证明,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iNOS)在心肌缺血再灌注过程中的表达紊乱所致一氧化氮(NO)代谢异常在心肌损伤中扮演重要角色。目前有关NO通路在慢性缺氧心肌缺血再灌注中的变化及作用的研究尚未见报道。本实验通过建立大鼠慢性缺氧模型和离体心脏灌注左心做功模型,检测慢性缺氧大鼠心脏缺血再灌注过程中心功能、心肌酶学指标以及NO通路中的几个重要物质(包括NOS、iNOS、NO、NT和MDA等),研究慢性缺氧心肌缺血再灌注时NO通路的变化和意义。并通过再灌注早期给予左旋精氨酸(L-arginine,NO生物合成前体)的干预,探讨L-arg对慢性缺氧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方法本研究分为两部分。在第一部分研究中,建立大鼠慢性缺氧模型。成年Sprague-Dawley大鼠在常压间断性缺氧条件(10%氧浓度,每天持续低氧10小时)下饲养28天后,检测动脉血气、红细胞压积、肺动脉压力、右心室肥大指数等指标,常规HE染色观察低氧条件下肺血管重建的病理变化,计算机图像分析仪测量肺动脉管壁厚度占外径的百分比(MT%)。籍此,研究慢性缺氧对大鼠心脏和肺动脉的影响。在第二部分研究中,建立大鼠离体心脏灌注左心做功模型,将常氧和缺氧大鼠分四组:Ⅰ组:常氧KH组,常氧大鼠心脏缺血90分钟,给予KH液再灌注60分钟。Ⅱ组:常氧ARG组,常氧大鼠心脏缺血90分钟,给予KH+L-arg液再灌注60分钟。Ⅲ组:缺氧KH组,慢性缺氧大鼠心脏缺血90分钟,给予KH液再灌注60分钟。Ⅳ组:缺氧ARG组,慢性缺氧大鼠心脏缺血90分钟,给予KH+L-arg液再灌注60分钟。记录大鼠离体心脏缺血再灌注过程中心功能的变化,检测缺血前和再灌注后冠脉流出液中心肌酶学和NO含量,检测缺血前、缺血后和再灌注后左室组织中NOS、iNOS活性、NT的表达水平和MDA含量。
其他文献
“公益”按照字面的意思就是“公共利益”,“公益行为”是人们志愿为公共利益和他人利益付出财物和劳务的无偿行为。在任何社会里,社会公益行为都代表着社会良心,社会公益行为都
目的气管插管是全身麻醉中极其重要的步骤之一,其特点是:历时时程短,对人体刺激强。有人测定,发现其刺激强度大于切皮时的疼痛刺激,若不能合理的抑制由插管引起的神经-内分泌
第一部分 颞下经下颌入路显露侧颅底区的显微解剖学研究 目的 详尽了解颞下经下颌入路显露侧颅底区的显微解剖结构,为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参数,从而提高侧、中颅底区沟通性
以脂肪族聚氨酯树脂为基体,添加微米级羰基铁粉、石墨为主要吸收剂,在主吸收剂中加入钴粉用以调节吸收剂的电磁参数,以分层喷涂的制备工艺制作了一种吸波涂层。通过对粉体样
目的:①体外分离培养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并观察其生物学特性;②应用损伤脑组织匀浆体外诱导MSCs向神经组织分化;③移植MSCs治疗外伤性颅脑损伤大鼠
目的: 明确蜂毒肽Mastoparan-1(MP-1)的抗菌/抗内毒素(LPS)作用以及对脓毒症模型小鼠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 方法: 1.MP-1抗菌作用的研究 (1) 微量稀释法检测MP-1
研究背景 脓毒症(Sepsis)是一种感染引起的全身性炎症反应的临床综合征。脓毒性休克(Septic shock)或称感染性休克,则是脓毒症的严重阶段,是一种表现为持续的动脉低血压的急
地下水封储库工程对水封条件和水封效果要求较高,在施工期仍需保持高于洞顶的地下水位以保证水封效果。针对国内某大型地下水封储库的地质、结构和施工特殊性而出现的岩体灌
目的:探讨术前MRI检查鉴别新鲜与陈旧脊柱骨折,良恶性脊柱骨折在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脊柱骨折中的意义。方法:选取2004年01月~2006年01月24例老年脊柱压缩骨折的患者行胸腰椎MR
髋臼置位是全髋置换手术(THR)中的重要环节,髋臼作为体重传递的主体部件,承受几十万次转动所产生的扭力矩,由于头臼假体接触面生物材料产生摩擦的必然性(正常人体髋关节摩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