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节水教育作为文化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之一,对建设节水型社会和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具有重大意义。习近平同志在2014年全国科普日参加首届“北京科学嘉年华”时指出,科普教育工作必须深入基层社区,在全社会形成节约用水合理用水的良好风尚。因此随着节水型社会建设不断深化,节水教育也必须面向社会各个群体,各区域、各单位开展。本文从公众节水教育理论探索和实践研究两方面进行了研究。理论探索方面,本文试图对公众节水教育的理论框架进行初步探索,并进行节水教育、环境教育、节约教育这三种教育的比较研究;在实践研究方面,本文针对学生和社区居民两类具有代表性的公众人群,进行节水素质调查及节水教育实践课程的开发与案例研究。本文从概念、目标与内容、对象与途径、教育课程评价四个维度进行公众节水教育理论框架的初步探索。指出节水教育的概念是为了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借助教育活动手段使人们获得节约水资源的知识和技能、养成节约水资源行为并培养节约水资源的意识和道德;将教育目标分为知识技能教育、行为养成教育和情感道德教育三个层次,教育内容的选择与其教育目标相对应;教育的对象包含学前儿童、中小学及高校学生、在职教师等七类人群;教育课程评价从效率和效果两个方面进行。环境教育、节约教育和节水教育这三种教育是“同根异脉”,其共同点有整体性、实践性和长期性,而在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有区分。本文面向65名在校学生和31名社区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得到节水知识、节水习惯和节水意识的调研数据,经过分析得出如“节日效应”宣传效果不佳,政策宣传需要更“落地”,比起水价更关心水安全,互联网背景下节水宣传亟待革新等共12条结果,为后期课程开展教学实践起到指导作用。选择以实践课程形式进行课程设计,以综合传达不同领域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教育。以笔者编写的《典型节水教育案例汇编》一书作为课程学习教材,选择上海市苏州河中心河段及河岸带上两座博物馆作为课程实践基地,设计了两类实践教育课程。面向学生的实践课程分为展示馆参观、乘船进行河岸带观察、填写调查问卷、科普讲座四部分;面向社区居民的实践课程分为摄影及科普讲座、填写调查问卷、展示馆参观、中心河岸带徒步观察四部分。本文的研究和撰写得到了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节水型社会建设研究”(项目批准号:11JZD024)的支持,文中部分研究成果已经以《中小学、幼儿园节水教育开展方案研究——以上海市金山区中小学、幼儿园为例》为题已在期刊《地理教学》上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