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秦岭林区典型的松栎林带为例,采用临时样地、固定样地和解析木3套数据建立立地指数模型和立地形模型,构建松栎混交林立地形转换模型,比较天然次生林与人工林立地质量评价差异,对林区立地质量动态变化进行分析。分别采用相对优势高法、标准差调整法和变动系数调整法编制油松、华山松、锐齿栎和落叶松立地指数表和立地形表。运用卡方检验、落点检验和相关性检验分析立地指数表和立地形表精度差异。方差齐性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筛选显著影响各树种立地形的林分因子。比较各树种立地形线性回归和增加外生变量的联立方程回归预测偏差。采用地位级、立地指数和立地形对秦岭火地塘林区1958年、1990年、2005年和2013年四期的林分立地质量进行评价。比较不同立地条件下不同年代胸径生长极限值、封育前后胸径生长和生产力与土壤肥力文献数据验证立地质量变化趋势。采用趋势面法分析1990年前后林分演替趋势和林分结构变化,运用相关性分析立地质量与景观变化一致性。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立地形适用于天然次生林立地质量评价,而立地指数适用于人工林。地位级评价立地质量平均误差、平均绝对误差、平均相对误差大于立地指数和立地形,地位级评价落叶松人工林立地质量误差显著大于立地指数。(2)各树种代数差分法评价立地质量平均误差、平均绝对误差和均方根误差均小于导向曲线法和人工神经网络法;增加外生变量的联立方程预测目标树种立地形平均绝对误差和均方根误差小于立地形线性回归方程。(3)从1990年到2013年地位级、立地指数或立地形均呈现上升趋势,都显著低于1958年立地质量。胸径生长极限值分析结果与立地质量变化趋势一致,除落叶松人工林外1990年后胸径生长高于1990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