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武汉市为地域范围,在对58位艾滋病患者的情感状况进行定性研究的基础上,借助乔纳斯·特纳的情感理论模式展开分析,尝试探讨艾滋病患者情感唤起与情感调适的过程,并提出调适失败的应对策略。当前学界对艾滋病问题的研究中,基于艾滋病患者情感问题的研究较少,笔者从社会学的视角,运用情感理论探讨艾滋病群体的情感状态。情感调适的成功需要个人能动性的激发和社会的支持,因此尝试寻找一种激发和支持机制,帮助艾滋病患者更好的调适情感。在已有的相关理论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在艾滋病问题研究领域有一定的补充性,同时也可以一定程度上丰富社会学情感理论体系构建,拓展情感理论的应用领域。艾滋病患者当前在歧视、排斥和“污名化”的社会情境中,自我证明的需要、群体卷入的需要无法得到实现,会产生羞愧和自我否定、孤独和焦虑的情感;同时,艾滋病的无法治愈与死亡率会使艾滋病患者产生恐惧和绝望的情感。为摆脱情感痛苦,艾滋病患者会对消极情感进行调试。而个性特征、能力素质等的不同,以及所获得的支持程度的差异会使艾滋病患者的情感调适出现两种结果,一方面,个体能动性发挥良好,外部支持较充足,能够进行成功自我调适;另一方面,个体能动性及外部支持不足,调适失败,陷入类似于“羞愧——愤怒——增强的羞愧——增强的愤怒”的情感困境中去。情感困境会个体带来身心双重伤害,当感知到消极情感的个体增多时,情感风险就会从个人层面上升到社会层面,给社会良性运行带来风险。因此需要从本源上解决这一问题,即促使艾滋病患者进行良好情感调适。本文主要从两个方面尝试探讨应对策略,首先是建立一个开放、宽容、无歧视的社会互动新情景,其次要建立和完善艾滋病患者的情感支持系统,以帮助艾滋病患者实现良好的情感调控,走出情感困境,降低社会风险,保证社会的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