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性视域下的“五四”文学革命

来源 :安徽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zw8409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五四”文学革命是在现代性的焦虑中发生的。本论以“文法”“修辞”为思想关键词对“五四”文学革命的现代性诉求进行深入考察,通过对隐藏在理论文本中的一扬一抑的思想面相进行深入挖掘,认为“五四”启蒙先驱扬文法抑修辞的理论乃是针对修辞泛滥、文法缺失传统文言而发,其最终目的是在文学革命中通过扬文法抑修辞来引导国人的思想从形象思维向科学逻辑思维的转换。我们知道,修辞与文学有着天然的亲和关系,而文法则与语言规范性过从甚密,通过对“文法”与“修辞”紧张关系的剖析我们能够窥见文学革命中语言现代性与文学现代性的紧张关系。语言表达追求的是表达的细密准确,而文学追求的是情感形象化的审美。“五四”启蒙先驱片面追求语言的文法化与语言表达的“通”与“不通”,虽然扭转了传统文学修辞过度的“文胜之弊”,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对修辞审美的重视。作为审美的文学,虽然文法的严密化能够使得表达更加深邃,但是有时限制了文学语言对自由的追求,导致文学创作领域出现了“打倒文法偶像”的呼声。论文通过分析文学革命中语言现代性与文学现代性的紧张关系,探讨“五四”白话文运动与“五四”文学革命两种称谓之间的吊诡。就这场反对文言、提倡白话,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的运动来说,“五四”启蒙先驱在现代性焦虑中将文学运动与语言运动极力糅合,后来的研究者对其“五四”文学革命与“五四”白话文运动两种称谓熟视无睹。其实,在这种称谓差异背后存在着语言运动与文学运动概念的混淆。质言之,“五四”启蒙先驱一方面从事文学运动,一方面又从事语言运动,这只能说他们在兼做两类事,而不能把“五四”文学革命与“五四”白话文运动这两个运动说成是一个运动。
其他文献
著名的旅英女作家虹影,以她独特的个人魅力,以及对文学创作的独特感悟和热情,为世界文学创作增添了一抹奇异的色彩。虹影作品选材非常广泛、大胆,而且有着自己独特的眼光和描写角
明末胡震亨是最突出的唐诗学家之一,他出生书香门第,著作颇丰,尤以选辑全唐一代的《唐音统签》卷帙最为庞大,其中第十签《癸签》包括了胡震亨收集谈论唐诗的文字和自己的意见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二十世纪下半叶起源于西方分析美学阵营内关于“艺术定义”之论争的艺术体制理论。从狭义上来说,艺术体制论特指以分析美学家丹托和迪基等人为代表的从分析
北宋著名诗人郭祥正及其作品,在北宋哲宗以前影响巨大。此后一直到民国时期,一些学者对其偶或提及,但都未引起普遍注意。解放后,孔凡礼先生开始对其进行研究。孔先生从整理其
《史记》作为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不仅为后代史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其中蕴含的丰富的文学元素更值得我们关注。《史记》之后历史剧创作开始发展,由于政治、经济以及思想文化
在郭店楚简儒家文献中有大量论“乐”的文字,其中对“乐”的论述主要集中在《尊德义》、《性自命出》、《五行》三篇。儒家乐教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它与“诗”、“礼”、“德
金元时期在山西浑源有一个被誉为“丛桂蟾窟”的文学世家——刘氏家族。这个家族在金代先后涌现出了刘撝、刘汲、刘从益、刘祁、刘郁等在学术界影响很大的文学家、史学家和哲
文章在产品需求函数中引入"生产商为了提升需求和利润而对每单位的产品所付出的服务成本"这一变量,对比研究了分散决策和集中决策下的博弈模型,并分析了生产商和零售商在分散
维吾尔文学的“热碧亚-赛丁”现象与维吾尔文学的其它类文学现象一样,在维吾尔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热碧亚-赛丁”故事原型是维吾尔族历史上发生的一个真实的爱情悲剧,后
元诗研究一直是学术界的冷门,关于《元诗别裁集》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三位编者的生卒年学术界都没有定论,这是研究这本集子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最为棘手的问题。因为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