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皖浙商和本地民营企业家成长环境的比较研究

来源 :安徽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rz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安徽民营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到2006年,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两千七百五十亿元,比上年增长百分之十五点,占全省GDP的44.1%,民营经济成为拉动省经济增长的生力军和重要力量,但与东部沿海地区的民营经济相比,差距还很明显。近年来,省政府提出大力实施东向发展战略实现“安徽崛起”,这期间将继续提高民营经济在全省经济中的比重,加快民营经济发展,对于安徽的奋力崛起具有重要意义。安徽的民营企业家承当着安徽崛起的重任。同时,浙商渐渐成为推动“安徽崛起”的一支重要力量,大量的浙商来安徽投资,逐渐形成在皖浙商发展的合力,成为投资安徽最多的投资商。浙商和本地企业家的交流与合作也因此进一步加强,浙商所特有的品质,包含了浙商的文化,成功经验和先进理念等,被带入安徽,与本地的文化逐渐融合,必然给安徽企业家创业带来思想冲击,同时,在皖浙商实力的强大与本地民营企业家的弱小形成强烈的对比,研究在皖浙商和本地民营企业家成长环境的比较就显得非常的有意义。通过比较他们之间的差距,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并找到解决的途径和对策,真正有效的探索出适合安徽本地民营企业家成长的对策。  通过在皖浙商和本地民营企业家成长的比较,本文研究发现:在皖浙商和本地民营企业家成长的外部环境有着较大的差距。首先,从历史传统来看,浙江境内资源贫乏,且人多地少,这些环境和条件,使浙江人形成了素有重商的文化传统。敢为人先、敢闯敢冒的浙江人成为浙江发展的独特优势,从而形成了一支人数众多的民营企业家队伍。而安徽自然资源丰富,但安徽的本地文化受历史的农耕文化下形成的小富即安、不富也安的小农意识和“万般皆下品、唯有仕途高”的官本位思想的影响,安徽人现在仍保持着瞻前顾后,不敢想、不敢闯、不敢干的保守观念。这种观念制约着民营企业家的成长。其次,在文化底蕴上,浙江人自有史以来就头脑精明、处世灵活、偏好商业和手工艺。这种无形资源通过对人们经济行为的规约激励调整,在浙江民营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徽州文化一方面给了我们的历史启迪:商业不只是利润,更重要的是文化;另一方面却阻碍了安徽民营企业的发展。再次,从政府政策来看,安徽政府在近年来招商引资火热的同时,没有十分重视当地民营企业家的成长。融资,税收等优惠政策往往向浙商倾斜。最后,从商会制度来看,浙商商会的服务意识更强,为浙商的交流与合作,帮助企业寻找项目,以及充当与各地政府间的桥梁作用等。而安徽商会的作用不明显,民营企业家还不能形成合力。  针对本地民营企业家成长的各种不利因素,本文从实际出发对安徽民营企业家的成长提出了一些意见,认为要促进安徽民营企业家的成长首先要转变政府观念,其次培育全民创业的社会文化,再次本地民营企业家要自主谋求融资渠道,解决民营经济的融资问题,最后提出商会应发挥实质性的作用,促进本地民营企业家的成长。  最后结论部分提出了浙商成功不是靠当地政府而是靠浙商的圈子里形成的软环境因素,本地民营企业家应该借鉴在皖浙商的成长路径。积极打造新徽商精神,建立有利于企业家成长的圈子,让这个圈子发挥群体效应,促进本地民营企业家的成长。  本文的创新点:本论文对在皖浙商和本地民营企业家成长的比较分析,目前还没有学者细分到在一个特定的地区把浙商和当地民营企业家的成长进行比较分析,这是本文的一个新的角度。通过比较积极探讨它们之间的差距,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并找到解决的途径和对策,为现阶段安徽民营企业家的成长提供一些理论指导和依据。因此,对此论文的研究还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其他文献
高速公路作为重要的基础设施,成为了经济发展的重要纽带,合理利用高速公路并充分发挥其对经济的推动作用是我国面临的重要课题。目前,贷款或吸引外资、社会资金参与高速公路的建
无论是在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中,还是正在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中国,商会都扮演着重要而积极的促进作用,它作为商人的代言人,自我约束、自我管理,通过沟通联系、协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政府质检系统现有体系受到了很大的冲击,质检系统业务市场化已成为大势所趋。面对实力强大的国际质检机构的挑战,我国产品质量检验、计量检测部门将如何生存,实现从政府部门向企业的转变就成为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迫切现实意义的问题。本文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环境,从战略层面探索了安山市质计所业务市场化模式。在充分考虑当前外部环境的基础上,结合其内部实际情况,进而制定了一整套市场化发展战略。安山
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即将完成,资本市场的背景和基础条件已发生了重大变化,市场主体之一的证券公司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本文的研究对象——招商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哈尔滨
摘 要:在分析电气自动化的相关行业背景、调研人才需求状况的基础上,制定更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条件建设,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 人才培养 工学结合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05-163-02  1 专业设置与定位  1.1 行业背景  工业化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实现自动化,就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