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口中华鲟幼鱼的食物组成、食物竞争和摄食行为

来源 :上海水产大学 上海海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euswug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华鲟隶属于鲟形目、鲟科、鲟属,是一种大型珍稀濒危江海洄游性鱼类,为国家一级水生保护动物,有"国宝"和"水中大熊猫"之称。性成熟亲鱼通过长江口溯河洄游至长江中上游产卵繁殖,幼鱼顺江而下降河洄游至大海摄食肥育。长江口是中华鲟在淡水和海洋之间洄游的唯一通道,在保护该物种上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为此,上海市人民政府于2002年批准成立了"上海市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然而长江口中华鲟幼鱼的基础生物学资料十分匮乏,有许多研究空白。本文从食性、食物竞争和摄食行为感觉作用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研究,为长江口中华鲟幼鱼的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完善长江口中华鲟幼鱼的保护技术,达到有效保护该物种的目的。 1.长江口中华鲟幼鱼食物组成及摄食的月份变化 分析研究2006年5~9月长江口水域中华鲟幼鱼的食物组成及摄食的月份变化。结果表明:长江口中华鲟幼鱼以底栖小型鱼类、多毛类和端足类为主要食物,兼食虾类、蟹类及瓣鳃类等一些小型底栖动物。幼鱼的摄食率和摄食强度较高,且摄食强度存在着月份变化。主要饵料生物组成有明显的月变化。其中5月份主要食物种类为多毛类和蟹类,6月份为鱼类和端足类,7月份为鱼类和多毛类,8月份采集样本较少且距起捕时间过久为空胃,9月份为鱼类和虾类。随着月份的变化、栖息地的变更以及个体的生长,中华鲟幼鱼由摄食多种小型食物类群的种类逐渐转向相对单一大型的食物类群的种类,且食物个体有逐渐增大的趋势。 通过与历史资料进行比较发现,曾是幼鱼重要饵料的鲬类,在研究中发现比例极小,其重量百分比仅占1.81%:而以前未曾记录的虾虎鱼类在食物中所占比例较高,其重量百分比达到50.5496:等足类以前也未曾记录,其出现频率达到10.07%。 2.长江口崇明东滩六种经济鱼类与中华鲟幼鱼的食物竞争 分析2004-2006年6~8月东滩插网调查采集的鱼类样品,对东滩水域分布的主要鱼类和中华鲟幼鱼的主要饵料种类组成以及食物竞争的状况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东滩水域六种经济鱼类中中国花鲈主要摄食鱼类、虾类、等足类和蟹类等;鮻和鲻主要摄食有机碎屑和底栖藻类等;刀鲚和凤鲚主要摄食虾类、糠虾类和桡足类等;窄体舌鳎主要摄食虾类、瓣鳃类和鱼类等;中华鲟幼鱼主要摄食 鱼类、端足类、多毛类和蟹类等。根据各饵料成分的重量百分比计算出各种鱼类之间的饵料重叠系数,结果显示崇明东滩六种经济鱼类与中华鲟幼鱼的食物竞争强度相对较低,其饵料重叠系数不高于0.4,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崇明东滩六种经济鱼类与中华鲟幼鱼食物生态类型不同,且各自的食谱较广,削弱了它们之间的食物竞争强度。3.长江口中华鲟幼鱼摄食行为机制的初步研究 为探索中华鲟幼鱼的感觉器官在摄食行为中的作用,依次分别封闭各种感觉器官,然后投喂定量的适口饵料,观察在一定时间内幼鱼的摄食量和摄食行为。结果发现封闭视觉、侧线感觉、电感觉器官的幼鱼其摄食量与正常幼鱼无显著性差异(P>0.05)。封闭嗅觉幼鱼固定时间内的平均摄食量只有正常幼鱼的34.76%,说明嗅觉对在幼鱼觅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封闭触须其平均摄食量只有正常幼鱼的73.80%。同时封闭嗅觉和触须固定时间内的平均摄食量仅为正常幼鱼的17.01%,说明嗅觉和触须二者在幼鱼觅食过程中起主要作用。幼鱼摄食过程中获得食物信号及远距离寻觅阶段可能主要依靠嗅觉,近距离寻觅及发现信号源阶段也部分依靠嗅觉。触须在幼鱼觅食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近距离寻觅和发现信号源阶段、初步判断食物适口性阶段可能起着关键的作用。 同时通过嗅觉封闭摄食对比实验,发现水蚯蚓汁液比活的水蚯蚓对幼鲟更具有诱食作用,证实幼鲟的嗅觉是比较敏锐,嗅觉在幼鱼觅食水蚯蚓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这一点对人工养殖条件下幼鱼驯化摄食具有重要意义。
其他文献
BAG家族蛋白(Bcl-2-associated anthanogene family proteins)最初是从哺乳动物鉴定到,因能够与抗凋亡蛋白Bcl2结合并促进细胞生存而得名(Takayama et al.1995)。拟南芥基因组
稻瘟病菌(Magnaporthe grisea)是水稻重要病害稻瘟病的病原菌,也是研究丝状真菌生物学的重要模式生物。植物与病原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涉及双方许多信号分子的识别与传导。在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