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北地区三个典型乡村植物景观研究

来源 :浙江农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ceqi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浙北地区经济发展基础良好,积累了丰富的乡村植物景观营造模式与发展经验。通过特色植物景观营造优美的植物景观环境,促进乡村旅游和经济的发展。选取浙北地区的杭州市指南村、杭州市梅家坞村和湖州市荻港村3个依托特色植物资源进行营造景观的村庄。对村庄围村植物景观、公共空间植物景观和庭院植物景观,选取典型样地调研收集数据并量化分析,总结特色与问题所在。传统花木、竹元素等植物文化在植物景观中的应用。最后对三个村庄的植物景观营造特征进行对比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提升策略。得出以下结论:1、3个村庄依托自身特色植物景观资源形成了特色乡村景观,分别是梯田农业、龙井茶园和桑基鱼塘。吸引游人前来观赏优美乡村景观,发展农家乐等二三产业,推动乡村旅游,较成功地践行了“生产、生态、生活”的三生融合共赢发展道路。2、村庄总体植物景观植物种类丰富,共有259种,隶属于112科159属,其中乔木96种,占比37%;灌木68种,占比26%;草本95种,占比36%;乔木>草本>灌木,乔木和草本应用大于灌木。观赏价值占比中:观花植物>观叶植物>观形植物>观果植物。3、围村植物景观斑块整体性较强,乔木种类最多,三维绿量值最大,体现植物景观的生态价值,奠定了乡村植物景观的乡土气息,是乡村重要的景观观赏资源。4、公共空间植物景观中观赏性和生态性具备,植物季相景观特色明显,以观花观叶为主。植物开敞性和私密性兼具,以供人们游赏和休憩;公共空间绿地面积人均较少,同时指南村>梅家坞村>荻港村;传统花木和竹文化元素在公共空间植物景观应用最多。水岸绿地植物景观中柳树和香樟应用最多。5、庭院植物景观营造风格多样,有花卉观赏型、蔬果经济型。重点凸显植物的观赏价值。植物种类最多,共有95种,且草本植物种类占比达36%,乔木种类和使用频度均最低。传统的民俗植物应用较多。庭院开放度较高,以指南村为最,荻港村庭院植物景观观赏性较差。6、浙北地区乡村植物文化底蕴深厚,指南村“古树”文化,利用古树名木资源打造红叶特色景观;梅家坞茶文化村,茶山是村庄优越的特色景观,香樟、桂花作为杭州市树市花也被广泛应用;荻港村以桑基鱼塘为特色,围村植物景观以桑树为主,村内水系交织,柳树使用频度高。竹元素应用广泛,主要的营造方式有山林竹海、粉墙竹影、竹水相依。
其他文献
树木是林业生态系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改善人类的生活环境、提供社会服务以及物质生产等多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传统的树木检测方法需要大型设备,不易携带且受环境因素较大,对于超出单个树木水平的树还是需依赖有经验的观察者,专业要求高。当气候、地形等因素发生变化时,树木检测工作在检测精度和适用性上也有待进一步的提升。本文通过采用自主拍摄和网上获取的方式构建树木整体图像数据集,考虑到树木不同生长阶段形态
林分密度作为影响林分生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可以通过人为活动进行有效的调控,在森林经营管理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林分的自稀疏关系是林分密度管理的要点,常用最大密度线来描述林分的自稀疏关系。目前常见的林分最大密度线构建方法往往依赖于现实林分的高密度数据,并且缺乏密度生长的“极限”概念,无法对林分密度生长的极限值作出有效的估计。为此本研究对林分密度的生长模型进行了构建,并利用生长模型的渐近线参数构建了极限水
山水园林是中国传统园林的代名词,也与如今在中国传统语境中提出的“山水城市”这一城市规划理念拥有同质的内涵。绍兴作为历史文化名城,2500年的历史造就了其经济繁荣、人文鼎盛的局面。越中山水园林兼得山水与园林之长,又源远流长、传承赓续,成为了中国山水园林的典型代表之一。文章期望通过对越中山水园林的研究,管窥传统意义上“山水园林”的定义及其内涵。主要运用“论从史出”的园林史研究方法,以越中山水园林作为研
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具有材质优良,生长速度快等优点,是我国南方的主要造林树种之一。近十几年来,植物体胚发生等植株再生的分子调控机制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突破,Baby Boom(BBM)和WUSCHEL(WUS)等重要基因被鉴定出来,并被逐步用于植物的体胚发生和遗传转化。然而,在杉木等裸子植物中,这些重要基因的功能和调控机制均不明确。本研究基于杉木全长转录组数据,利用
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是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之后中央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认真总结2021年经济工作,深入分析当前经济形势,全面部署2022年经济工作,对于我们凝聚共识、坚定信心、真抓实干,做好2022年经济工作,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期刊
山核桃根腐病(Carya cathayensis root-rot)是山核桃的重要病害,可导致山核桃果实减产,甚至林木成片死亡,据报道病原是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和瓜果腐霉菌(Pythium aphanidermatum),目前还没有关于山核桃根腐病发生与生境微生物菌群消长的关系的研究。为探究山核桃根腐病发生与生境微生物菌群消长的关系,本课题采集安吉县同一区域根腐病发病
为持续推进我国竹炭理论研究和应用水平,课题立足竹炭在电磁屏蔽领域的应用需求。本文以二次高温炭化竹炭(BC)、高密度聚乙烯(HDPE)为主要原材料,通过机械共混和熔融挤出等技术,制备电磁屏蔽功能的BC/HDPE复合材料。研究了竹炭的含量、炭化温度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熔融结晶性能、导电性能、电磁屏蔽性能以及微观结构的影响,揭示了竹炭的含量及炭化温度、微观结构、电磁屏蔽性能之间的内在联系,阐明了竹炭基复
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是我国传统名花,花叶兼美,多年来深受国民的喜爱,广泛应用于园林绿化。牡丹不耐高温,尤其是夏季高温和日灼现象限制了牡丹的生长和观赏品质。本研究以江南牡丹‘羽红’(P.suffruticosa‘Yuhong’)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高温胁迫处理的转录组测序与分析,筛选获得响应高温胁迫相关的热激蛋白HSP基因,克隆得到了3个小分子热激蛋白基因PsHSP17.8
当前竹材颜色单一、应用于竹材的染料类型较少且染色工艺不成熟等问题始终制约着竹材的多功能应用。本论文以毛竹竹束为原材料,采用两种性质(酸性和活性)的红、黄和蓝染料对竹束进行浸染试验,研究了染色工艺对竹束的上染率和耐光色牢度的影响并探究了染色竹束光变色规律和影响因子,以此综合比较分析了酸性和活性染料染色竹束各自的上染率、表观颜色与耐光性能。采用扫描电镜、傅里叶红外光谱等方法在微观层面对两种染色竹束进行
本研究旨在探讨鼠李糖脂(RLS)对大鼠和肉鸡免疫功能和肠道健康的影响。研究分为四个部分:实验一,选择大鼠为实验对象,探究RLS对大鼠脂代谢、免疫反应和结肠微生物区系的影响。实验二,在实验一的基础上,对部分大鼠进行脂多糖(LPS)攻毒,进一步探究RLS对LPS刺激大鼠免疫反应和肠道屏障功能的影响。实验三,选择肉鸡为实验对象,探究RLS对肉鸡生长性能、免疫反应、空肠形态、挥发性脂肪酸(VFA)和盲肠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