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界各国因生活环境、宗教信仰、传统习俗、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意识等的不同,逐渐形成了文化差异,这种文化差异无不都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因而文学作品中出现了大量“文化负载词”,这些文化负载词在文化传递中起重要作用。那么,在文学作品翻译过程中如何传递这种文化差异便成为了重点,而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更是难点。《挪威的森林》这部小说作为日本现代作家村上春树的最畅销作品之一,迄今为止,在日本的发行量已达到2000多万册,已经被翻译成30多个国家(地区)的文字,可以说“村上热”风靡全球。《挪威的森林》中存在着大量日本特有的文化负载词,研究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对深入了解日本文化具有现实意义。在中国《挪威的森林》共有7个译本,本论文选取大陆林少华、台湾赖明珠、香港叶蕙三人的译本为研究对象,对其译本中出现的文化负载词的汉译进行了研究。近年来,互文性理论运用于翻译领域的研究激增,从互文性理论的视角来看,翻译活动本身就是一种互文性活动。所谓翻译并不是将原文逐字逐句机械地转换成译文,而是将原文中的语言信息转换为译文信息的二次创作过程。可以说,原文与译文之间的互文性程度越高,译文的质量也越高。本论文以互文性理论为理论基础对三个译本的文化负载词的汉译进行了研究。以互文性理论为理论指导对《挪威的森林》中文化负载词的汉译策略的研究,可以打破中日两国文学作品中文化交流的障碍,同时也能够将日本文化介绍给中国读者,对两国文学作品中文化性内容的翻译研究具有现实意义。本论文以互文性理论的视角分析了《挪威的森林》以及三个中译本中的家庭生活、社会活动、成语熟语等文化负载词,旨在找出有效地再现文化因素的翻译策略。第一章介绍了本论文的研究动机、目的及意义、对象及方法;第二章概述了有关先行研究以及先行研究问题点和本论文的研究立场;第三章简要介绍了互文性理论、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第四章,基于互文性理论对《挪威的森林》中的文化负载词进行了实证分析;第五章,以实证分析为依据,探讨了其翻译策略;第六章,归纳了本论文的结论以及今后的研究课题。本论文通过实证分析得出的结论如下。基于互文性理论的《挪威的森林》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有以下四种:1.采用解释的翻译策略。笔者发现在日语特有的文化负载词中,主要是使用解释这种互文翻译手法,可以在阅读过程中激发读者的互文联想,从而减轻阅读障碍,更好地传播源语文化内涵。2.采用替换的翻译策略。本论文中三个译本多数采用的是替换的互文翻译策略,尽管意义可能不完全对等,但是只要替换得当,可以极大程度地促进文化交流。3.采用用典的翻译策略。这种翻译方法能够让读者了解典故背后的含义,从而深入了解与其相关的原文文化内涵。但是并不是每一个文化信息都能在译语语境中找到与之对应或相似的典故等,因此,这种翻译技巧在翻译过程中并不多见。4.采用仿拟的翻译策略。通过仿照读者熟悉的成语、谚语等创造出新的语言表达形式比较困难,因而这种翻译手法在翻译过程中并不多见,但是少数的例子对文化传播却有重大意义,值得借鉴。由此可见,互文性理论对于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具有指导意义,但是本论文仅对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中文化负载词的汉译策略进行了研究,村上春树的其他文学作品将有待于今后继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