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阐述的是“间岛问题”的渊源以及发生、发展、解决的过程。全文分为绪论、本论、结论三个部分。绪论,即第一章,介绍了本论题的研究对象、目的、意义、国内外研究动态、研究方法、研究重点和创新点。本论分为四章,即第二章至第五章。第二章论述了“间岛问题”的渊源——康熙年间穆克登查边及勘界碑的建立。中朝两国地理邻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边界线发生多次变迁,自明朝宣德年间以后逐步确定以鸭绿江、图们江为界。明清之交,清与朝鲜又通过盟约的形式将这条边界线以法定化。由于两江上流至江源地段,河多水浅,源头不清,边界模糊,屡有边民非法越境,酿成边界纠纷。清康熙朝,为杜绝边民犯越并绘制《皇舆全览图》,特派乌喇总管穆克登勘查鸭绿、图们江源,穆克登在所认鸭绿、图们江源分水岭——长白山天池南麓建立一座界碑,碑文载有“西为鸭绿,东为土门,故于分水岭上勒石为记”,确认石乙水为图们江初派水源。第三章论述了间岛问题的发生以及中朝乙酉、丁亥勘界谈判。17、18世纪朝鲜实学派掀起一股民族主义思潮,将穆克登碑文中的“土门”与图们江,亦即朝鲜所谓的豆满江指为两江,导致19世纪后期朝鲜边民越垦图们江北时,朝鲜政府向中国提出图们江边界争议。朝民将图们江北越垦土地称作“间岛”,朝鲜政府认为按当初穆克登所定边界,“间岛”应属朝鲜领土。1885年中朝进行第一次勘界谈判,双方就勘界基础、土门江与豆满江是否一江、穆克登碑真伪以及穆克登碑原址进行了辩论。由于朝鲜方面坚持以石碑现址求证土门江,拒绝承认“土门”为图们江,第一次勘界谈判未能取得任何实质结果。1887年根据中国提出的“三辨析”、“五考证”原则,中朝又进行第二次勘界谈判,虽然双方最终未能签订边界条约,但在关键问题上取得重大进展。朝鲜详阅当初穆克登查边文献,照会中国承认土门江即图们江且为天然边界,只是对于究竟是以长白山还是小白山为划界起点,以石乙水还是红土山水为图们江源的问题上,中朝双方仍未达成一致。第四章主要论述了中日甲午战争后“间岛问题”的演化——朝鲜依恃俄国势力图谋夺取“间岛”。甲午中日战争后,中朝废除传统的宗藩关系,日俄在朝鲜半岛进行了激烈角逐,东北亚局势发生复杂变化,于是朝鲜又推翻此前勘界谈判成果,企图借助俄国势力谋取“间岛”主权。1899年,中朝签订《通商条约》,建立平等的外交关系。但在涉及图们江北朝鲜侨民和越界垦民的条款中,对朝鲜垦民的法律地位并没有作出清晰、明确的表述,导致日后中国有中国的解释,朝鲜有朝鲜的解释。1901年,朝鲜在会宁设立边界警务署,又在茂山和钟城设立警务分署,向钟城等六镇派驻镇卫军,通过加强警备和军事力量企图实现对图们江北越界垦民的管辖和保护。朝鲜边界军警曾多次武装骚扰“间岛”,给中国当地居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朝鲜不仅通过跨境巡查对越界垦民非法行使行政、司法权,而且公然于1902年任命李范允为视察使专门负责所谓“北垦岛”事务。在李范允发动叛乱之际,中国被迫反击,将越界朝鲜官兵一律驱逐出境。1904年中朝签订边界善后章程,由于章程间接重申了中国在图们江北地区的领土主权以及对越界朝鲜垦民的司法裁判权,在中国看来,图们江边界的关键问题至此已经获得解决,而朝鲜则理解为这只是暂时维持边界现状的权宜之约。第五章论述了中日间岛问题交涉以及《间岛协约》的签订。1905年日本取得日俄战争胜利后,迫使朝鲜接受《乙巳保护条约》,从而取得代行朝鲜外交权,制定了侵略“间岛”的具体方案。名存实亡的朝鲜政府又企图借助日本势力达到与清政府长期界务交涉中未能达到的目的。1906年11月,朝鲜议政府照会日本驻朝鲜统监府,请求日本政府与清政府交涉,由日本派员保护“间岛”朝鲜垦民,日本因此找到了侵略“间岛”借口。1907年日本非法在“间岛”建立了朝鲜统监府临时间岛派出所,在法权上对抗中国延吉厅,并通过种种怀柔手段,蛊惑、笼络、腐蚀朝鲜越界垦民。同时,日本代表朝鲜向中国再次提出“间岛问题”。日本所谓的“间岛归属未定论”,核心内容只是重复从前中朝勘界谈判时朝鲜主张的“土门、豆满两江说”,并没有任何实质新意。中日经过多次交涉,最终签订《间岛协约》,即《图们江中韩界务条款》。条约虽再次确认了中国对图们江北地区的领土主权以及越界朝鲜垦民的司法裁判权,但迫于日本的武力威胁,中国为此在连带的吉会铁路修筑权以及东三省五案问题上作出了重大让步。国外所谓日本为取得东三省五案权益,不惜牺牲朝鲜领土主权的说法没有任何史实依据。结论,即第六章,指出“间岛问题”争论的焦点是穆克登碑问题。间岛问题之所以错综复杂,不仅和中朝两国因素有关,而且和当时东北亚的政治局势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1909年《间岛协约》对于图们江界务的规定只是对中国理所当然的权利的进一步确认而已。无论《间岛协约》是否有效,都不能改变“间岛”自古属于中国领土的客观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