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CPIK项目(Chinese Program in Korea)是通过汉办派遣汉语教师志愿者赴韩国各地区中小学校进行汉语教学的项目。2016年,是CPIK项目开展的第五年,这五年期间中国国家汉办陆陆续续派遣了数千名汉语志愿者教师赴韩各中小学任教。五年来,韩国的汉语教学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学生学习汉语的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特别是汉语发音问题。本文主要针对笔者所任教初中的学生汉语声调发音情况进行研究分析,旨在发现协同合作教学模式下,韩国零起点学生习得汉语声调的过程中常出现的偏误,以及由此反思协同合作模式的教学策略。笔者发现,韩籍汉语教师和原语民教师发音并不完全一致,有的甚至有较大差异。总体来说,韩籍汉语教师虽然拥有较为扎实的汉语基础,但是整个语音面貌仍然摆脱不了“洋腔洋调”,在上课的过程中同样会出现发音不标准或是发得不到位的问题。韩籍汉语教师不正确的发音示范,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韩国中学生习得汉语发音的难度。由此,重视汉语声调教学,设计生动有趣的声调教学活动,培养韩国零基础汉语学习者的声调发音习惯,打好学习汉语的基础,是本文研究的最终目的。研究过程中,我们采取就地取材录音的方式,获取大明中学初中三年级的课堂教学环节录音与随行评价录音,共两大部分。由于课堂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嘈杂声,因此,笔者将课堂教学环节涉及到的内容进行单独录音,以保证录音质量。其次,我们采用Praat语音分析软件进行科学实验分析,以此来辅助我们更好地进行汉语声调的研究。笔者发现,第一,课堂教学环节录音的偏误率高于随行评价的录音;第二,无论是哪部分的录音,学生们发汉语二声、三声时总是容易出现混淆;第三,在发汉语一声和四声时,虽然问题少于二声、三声,但部分学生仍出现一声发上不去,四声降下不来的情况。通过研究发现,协同合作教学模式下,培养学生的汉语声调发音习惯是非常重要的。同时,设计新型声调教学活动可以更好地带动学生的声调学习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