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纵坑切梢小蠹(Tomicus piniperda L.)是一种严重危害松属(Pinus)树种的世界性蛀干害虫。蠹害不仅是小蠹虫造成的,小蠹虫在其蛀害的过程中还常携带病原真菌即“伴生菌”侵入,进行协同危害。因此,蠹害是寄主树木的抗御与小蠹虫及其伴生菌的蛀害侵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纵坑切梢小蠹是云南松的主要蛀干害虫,被称为云南松的“癌症”,危害性极大,造成巨大的生态和经济损失。云南松是云南高原山地更新造林的先锋树种,在荒山、干热河谷地带绿化造林、水土保持、生态环境改善、气候调节等方面,有着重要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因此,防治蠹害,保护云南松林,对于云南以及长江中上游地区的生态和经济建设及其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着重研究了云南松与纵坑切梢小蠹伴生菌的互作机理,并从“树—虫—菌”系统的角度对蠹害大发生的原因及其可持续治理策略进行了探讨分析,以期进一步揭示蠹害机理、成因及其变化规律,为进行有效的、长远而可持续的蠹害综合防治提供基础信息和科学依据。结果如下: 1. 纵坑切梢小蠹伴生菌——云南半帚孢(Leptographium yunnanense associated with T. piniperda attacking P. yunnanensis)具有较强的侵染致病能力。该菌在云南松体内的生长侵染过程中,将产生毒素和分泌纤维素酶、果胶酶等酶类以突破寄主组织的防御屏障,使云南松组织发生蓝变,产生病害,诱导形成韧皮坏死区域(即韧皮反应区)等症状。云南半帚孢所产生的毒素为蛋白类物质,具有热不稳定性和较强的致病活性。在冷藏及室温条件下,该毒素能较长时间(20~40d)地保持致病活性(即能在寄主树木上形成一定长度的韧皮反应区),随着温度的升高,其活性逐渐丧失。在60℃时,该毒素仍可保持一定的活性,而在超过80℃时,则完全丧失活性。该毒素不仅对寄主云南松产生致病作用,而且对思茅松(P.kesiya var. langbianensis)和华山松(P. armandii)同样具有致病作用。毒素的致病力与其浓度呈正相关,浓度越大,致病力也越大,所导致形成的韧皮反应区越长;反之,则毒素的致病力越弱,所导致形成的韧皮反应区越小。该毒素在较低的浓度(稀释5 倍后)下仍具有一定的致病活性,反映出该毒素具有较强的致病活性。该毒素能抑制寄主组织中过氧化物酶、多酚氧化酶和苯丙氨酸解氨酶的活性,降低寄主树木的抗御能力,从而有利于菌突破寄主的生理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