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坑切梢小蠹伴生菌—云南半帚孢(Leptographium yunnanense)危害机理与云南松抗性研究

来源 :云南大学 | 被引量 : 11次 | 上传用户:zdbzd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纵坑切梢小蠹(Tomicus piniperda L.)是一种严重危害松属(Pinus)树种的世界性蛀干害虫。蠹害不仅是小蠹虫造成的,小蠹虫在其蛀害的过程中还常携带病原真菌即“伴生菌”侵入,进行协同危害。因此,蠹害是寄主树木的抗御与小蠹虫及其伴生菌的蛀害侵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纵坑切梢小蠹是云南松的主要蛀干害虫,被称为云南松的“癌症”,危害性极大,造成巨大的生态和经济损失。云南松是云南高原山地更新造林的先锋树种,在荒山、干热河谷地带绿化造林、水土保持、生态环境改善、气候调节等方面,有着重要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因此,防治蠹害,保护云南松林,对于云南以及长江中上游地区的生态和经济建设及其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着重研究了云南松与纵坑切梢小蠹伴生菌的互作机理,并从“树—虫—菌”系统的角度对蠹害大发生的原因及其可持续治理策略进行了探讨分析,以期进一步揭示蠹害机理、成因及其变化规律,为进行有效的、长远而可持续的蠹害综合防治提供基础信息和科学依据。结果如下: 1. 纵坑切梢小蠹伴生菌——云南半帚孢(Leptographium yunnanense associated with T. piniperda attacking P. yunnanensis)具有较强的侵染致病能力。该菌在云南松体内的生长侵染过程中,将产生毒素和分泌纤维素酶、果胶酶等酶类以突破寄主组织的防御屏障,使云南松组织发生蓝变,产生病害,诱导形成韧皮坏死区域(即韧皮反应区)等症状。云南半帚孢所产生的毒素为蛋白类物质,具有热不稳定性和较强的致病活性。在冷藏及室温条件下,该毒素能较长时间(20~40d)地保持致病活性(即能在寄主树木上形成一定长度的韧皮反应区),随着温度的升高,其活性逐渐丧失。在60℃时,该毒素仍可保持一定的活性,而在超过80℃时,则完全丧失活性。该毒素不仅对寄主云南松产生致病作用,而且对思茅松(P.kesiya var. langbianensis)和华山松(P. armandii)同样具有致病作用。毒素的致病力与其浓度呈正相关,浓度越大,致病力也越大,所导致形成的韧皮反应区越长;反之,则毒素的致病力越弱,所导致形成的韧皮反应区越小。该毒素在较低的浓度(稀释5 倍后)下仍具有一定的致病活性,反映出该毒素具有较强的致病活性。该毒素能抑制寄主组织中过氧化物酶、多酚氧化酶和苯丙氨酸解氨酶的活性,降低寄主树木的抗御能力,从而有利于菌突破寄主的生理防
其他文献
转基因的转录后基因沉默是由于转基因在转录水平能正常表达,但转录后的RNA在细胞质中发生了序列特异的降解而导致在蛋白质水平表达的沉默,转入非翻译的病毒编码的基因,可以使植
脑性瘫痪是儿童医疗康复中常见的残疾之一。本文综述了脑性瘫痪的病因、病理、神经递质变化及影响,临床医疗康复研究的现状。并对今后发展进行探讨。
为提高广大收藏爱好者的鉴赏水平,增进读者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本刊特邀请知名的文化学者,龙泉窑、婺州窑收藏、研究、鉴赏家雷国强先生及龙泉窑李氏家族第五代传人、浙江省传
<正>和林格尔县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处黄河中游地段,属阴山山系蛮汉山支脉,全县辖3个镇、5个乡、1个经济开发区,总人口20万。总土地面积515.5万亩,其中,丘陵山区占总土地
<正>2008年2月6日,农历除夕。500千伏咸梦线通山抢修工地上冰天雪地,寒风凛冽。山顶上126号塔的抢修正在紧张进行,工人们冒着零下6摄氏度的低温组塔,丝毫感受不到一丝节日的
期刊
<正> 初唐陈子昂的三十八首《感遇》诗包含了不同时期的作品,其内容呈现纷繁复杂的现象。在这三十八首《感遇》诗中,或写养晦待时、或写时政得失、或写世风日下、或写隐遁山
市场的竞争是激烈而残酷的,随着各种营销模式的创新和市场格局竞争模式的改变,奥妮,这样一个民族品牌的代表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国际品牌公司如宝洁领导的多品牌对抗策略,消耗
期刊
目的研究分析对门诊注射室工作中应用护患沟通技巧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2月—2017年10月118例门诊注射室接收的待注射治疗患者为此次研究任务的主要对象,通过计算机产
豫剧流派祥符调起源于古都开封,素有“豫剧之母”之称,是河南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祥符调不仅受到了众多戏曲爱好者的青睐,更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与韵
目的观察依折麦布对糖尿病前期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胰岛素释放的影响。方法选取糖尿病前期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22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依折麦布组,对照组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