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态系统服务是人类从生态系统中获得的利益。据联合国千年生态系统评估(Millennium ecosystem assessment,MA)报告,全球生态系统服务评估的24项生态系统服务中,有15项正在退化,严重威胁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生态系统服务供给与需求的研究能很好的解决自然资源在不同利用目的之间的分配,有效的保护自然生态系统,更好的为人类造福。本研究在GIS和RS技术的支持下,以汾河临汾段作为研究对象,运用修正的通用水土流失方程(RULSE模型),收集整理研究区多年月降水量数据、土壤类型数据、DEM数据、土地利用类型数据、遥感影像数据和植被覆盖度数据,评价了2000年、2005年、2010年的土壤侵蚀量和侵蚀强度等级,分析了土壤侵蚀控制服务及洪水调控服务的供给和需求时空分布的变化特征和驱动因子,并利用叠加工具分析了供需平衡问题,指出了个别县域供需不平衡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1)在土壤侵蚀强度方面,2010年,汾河临汾段最大土壤侵蚀模数为41639.1t/(km2·a),侵蚀总面积10928 km2,侵蚀强度以微度和轻度侵蚀为主。研究区年土壤侵蚀总量为229×105 t/a,年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2094.96 t/(km2·a),侵蚀量以极强烈、中度和剧烈侵蚀为主。2000年,最大土壤侵蚀模数为16221 t/(km2·a),侵蚀总量877.05×104t/a。2005年最大土壤侵蚀模数为28724.6 t/(km2·a),侵蚀总量1314.44×104 t/a。(2)2000-2010年,汾河临汾段微度侵蚀面积在逐年减小,轻度侵蚀基本保持不变,而中度、强烈、极强烈和剧烈侵蚀在逐年增加,各等级侵蚀量与侵蚀面积变化趋势相同。土壤侵蚀强度和侵蚀量由两侧山地向中部盆地递减,中部临汾盆地以微度和轻度侵蚀为主,两侧山地以高强度侵蚀为主,且西部吕梁山脉高于东部太岳山、霍山。(3)土壤侵蚀量和侵蚀模数均随着坡度的增加而增加,而后减小,25°是侵蚀量的临界坡度;同样,土壤侵蚀量和侵蚀模数也均随着高程的增加而增加,而后减小,其临界高程是1500 m;从土地利用类型看,旱地对土壤侵蚀的贡献最大,占侵蚀总量的96%以上,森林侵蚀量最小;研究区主要的土壤类型是黄绵土和褐土,二者的侵蚀量和侵蚀模数均高于其它土壤。(4)土壤侵蚀控制服务的供给区是汾河谷地两侧的森林和草地等植被覆盖度较高的山地,需求区为汾河临汾段内的农田、居民区、商业区和水库等。对供给区和需求区进行叠加,得出在尧都区、襄汾县、曲沃县和侯马市供需出现了极不平衡的现象,需求显著大于供给。因此,这些县域需要加大植树造林与现有植被的保护工作,增加供给量。(5)洪水调控服务的供给区是洪水暴发地和受洪水影响地区的森林、草地和水库,需求区是容易受到洪水灾害影响的区域,包括暴雨区及暴雨影响区域的居民区、农田和商业建筑物等。将供给区和需求区进行叠加,可知在个别县域供给和需求出现不平衡的现象,在中高等需求的曲沃县、侯马市、尧都区、洪洞县及襄汾县,供给却很小。因此,在这几个县域需要加大植树造林与现有植被的保护工作,同时注意保证河道的泄洪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