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型青光眼CYP1B1基因及其他修选位点的遗传学研究

来源 :复旦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j_lc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婴幼儿型青光眼这一与遗传高度相关的疾病,目前已知的与发病相关的基因座有三个:GLC3A、GLC3B和GLC3C,而仅在GLC3A位点找到了致病基因——CYP1B1,该基因在不同人群患者中存在明显的遗传异质性。本研究将首先着眼于CYP1B1基因在中国汉族人群中的突变情况,进而揭示其基因型-表现型-手术疗效关系,来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分子生物学依据。在排除这一已知基因致病的患者中,进一步分析疾病与其他两个候选位点的关系。不同于既往研究的是:1.在寻找基因突变的基础上,结合了临床发病特征的数据,构建出基因型-表现型关系,还结合手术疗效的随访数据,发掘出基因对临床预后的影响作用;2.全部采用了散发病例,验证了从家系病例定位的基因座,使其具有更高的可信度;3.尚未有中国汉族病例GLC3B和GLC3C位点的研究报道。   第一部分 CYP1B1基因与婴幼儿型青光眼表型及疗效关系   目的:了解中国汉族人群婴幼儿型青光眼的CYP1B1基因突变情况并探寻CYP1B1基因型-表现型-疗效关系。   方法:   1.对122例散发的婴幼儿型青光眼患者外周血DNA采用PCR扩增、直接测序法,进行CYP1B1基因编码外显子的突变检测,序列图与正常人群数据库及120份正常对照样本序列比对;   2.对238例患者进行基因型.表现型回顾性分析(结合本课题组前期己行突变筛查的116例实验数据),分析因素包括:性别、单/双眼发病、发病年龄、起病眼压、角膜横径、角膜透明度评分;   3.对其中在我院首次手术的192例(306只眼)进行影响手术疗效的多因素分析,分析因素包括:发病年龄、发病-手术时间、手术方式、术前眼压、角膜横径、角膜透明度评分、CYP1B1基因携带状态7个因素与手术成功疗效进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Stepwise逐步回归法)、与手术成功时间进行Cox回归生存分析(Stepwise逐步回归法)。   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分析,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122份样本中的CYP1B1基因编码外显子区域一共检测出18种不同的突变,其中9种突变为本研究首次发现:g.3836T>C(p.11W>R),g.4022delTC(p.73ORFshift,p.221stop),g.4151G>T(p.116D>Y),g.4322G>A(p.173E>K),g.4338T>A(p.178V>E),g.4493G>A(p.230E>K),g.4509T>C(p.235V>A),g.8137T>C(p.434W>R),g.8167C>T(p.R444stop)。共21份病例样本检出突变,突变率为17.2%。   2.综合本课题组前期实验数据,共238例(116+122)散发婴幼儿型青光眼患者,检测到致病突变的有41例(20+21),总突变率仍为17.2%。其中男性患者的突变率为18.9%,女性患者的突变率为13.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双眼患者的突变率为19.5%,单眼患者的突变率为12.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携带突变患者的中位数发病年龄为2(0-6)月,不携带突变患者的中位数发病年龄为6(2-12)月,前者的发病时间明显的早于后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角膜透明度评分在携带突变患者中更高(P<0.05)。   3.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得到CYP1B1基因为手术疗效的相关影响因素(P<0.001),其比值比为Orcretst=0.321。Cox回归生存分析,得到角膜透明度和CYP1B1基因为与手术成功时间的相关影响因素(P<0.01),其比值比分别为ORConea=1.846,ORCYP1B1=0.468。   结论:CYP1B1基因的突变与部分婴幼儿型青光眼的发病相关,基因编码外显子区域共检测出18种不同的突变,其中9种突变为本研究首次发现:携带CYP1B1基因突变的患者较无突变者发病年龄更小,角膜透明度更差;CYP1B1基因突变状态为手术疗效的保护性因素,相对无突变患者有更高的手术成功率和更长的手术成功时间。   第二部分 婴幼儿型青光眼候选位点的遗传学研究   目的:探讨散发中国汉族婴幼儿型青光眼患者与候选位点GLC3C的关联关系;了解GLC3B位点中候选基因ANGPTL7的突变状况。   方法:   1.研究对象为中国汉族人群,患者为第一部分中排除携带CYP1B1基因突变者的152个核心家系(患者加正常双亲),采用荧光标记复合扩增技术,进行覆盖GLC3C位点的12个STR分型,分型结果行传递不平衡检验;   2.对获得的阳性区间,进一步挑选16个htSNP进行单倍型构建,采用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技术,对126个核心家系进行SNP分型,分型结果行传递不平衡检验;   3.随机抽取96名患者的DNA制作混合样本池,对GLC3B区域内候选基因ANGPTL7的5个外显子行PCR扩增,直接测序后与数据库正常序列比对。   结果:   1.GLC3C区域内单个STR分型的传递不平衡检验结果显示,在D14S279、D14S555和D14S74的P值<0.05(分别为0.021,0.009601和0.003421),相距仅0.006cM;   2.阳性区间内所有单个htSNP与疾病的传递不平衡检验P值均>0.05;位于单倍型模块2(rs2111701-rs4020123-rs4903696-rs11159318-rs177216)的TAACG单倍型与疾病的传递不平衡检验P值<0.05(P=0.001),经过10000次的置换检测,该单倍型尸值仍P<0.05(P=0.0135);   3.对于GLC3B区域内候选基因ANGPTL7的5个外显子序列,6份混合样本(含96人DNA)与数据库正常序列比对,无杂合峰发现。   结论:GLC3C位点与中国汉族婴幼儿型青光眼的发病相关;在22kb区间内的5个htSNP单倍型与疾病发病相关,致病基因的确定有待进一步的候选基因筛查。GLC3B区域内候选基因ANGPTL7可能与中国汉族婴幼儿型青光眼的发病不相关。
其他文献
目的:通过测定孤立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血浆N端脑钠肽(NT-proBNP)水平来研究孤立性房颤时心脏功能及心房结构是否存在异常,进一步探讨BNP与房颤的关系。方法:选取2007年5月
目的:基因的正常表达与调控是机体正常生长发育所必需的。日益增多的实验表明,染色质和核小体构型的改变在基因转录起始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核心组蛋白的乙酰化和去乙酰化与基因调控密切相关,目前主要由组蛋白乙酰转移酶(HAT)和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负责组蛋白乙酰化和去乙酰化,它们是两类功能相互拮抗的蛋白酶。组蛋白乙酰转移酶可乙酰化组蛋白氨基末端、使核小体结构松散并激活基因转录;而组蛋白去乙酰
目的 分析对腹腔镜下卵巢囊肿剥除术患者的围手术期采取护理措施的作用效果.方法 选自本院就诊的卵巢囊肿患者20例.依照简单随机法分为对照组(给予常规性护理干预)与观察组(
目的 手指点穴联合中药热奄包预防乳腺癌术后化疗恶心呕吐的效果.方法 以2019年5月~2019年11月为时间基准,在本院所有乳腺癌术后患者当中,随机收集78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和主
目的 研究HPV阳性病患应用心理干预的价值.方法 2017年2月~2020年1月本院接诊的HPV阳性病患82例,用奇偶数字分组法均分成两组.试验组常规护理期间加用心理护理,对照组实施常规
目的 探究发热隔离病房的护理管理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12月~2020年2月本院收治的85例发热隔离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43例、对照组42例,实验组予以综合护理管理、对照组常规
目的 就早期老年脑梗患者吞咽困难实施康复护理干预的效果进行探讨.方法 选取本院2018年7月~2019年12月期间收治的102例老年脑梗吞咽功能障碍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