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溶性两亲聚丙烯酰胺的合成与性能评价

来源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ey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溶性两亲聚丙烯酰胺是指聚丙烯酰胺分子结构中,同时含有亲水亲油基团的一类聚合物。它是通过在聚丙烯酰胺分子中引入一些疏水基团(或者是具有表面活性剂结构的基团)而得到的。疏水基团的引入可以是对聚丙烯酰胺大分子进行化学改性,也可以通过与丙烯酰胺的共聚合。本论文采用可聚表面活性单体(壬基酚聚氧乙烯醚马来酸单酯、壬基酚聚氧乙烯醚衣康酸单酯)与丙烯酰胺共聚的方法对聚丙烯酰胺进行改性,制备了两类水溶性两亲聚丙烯酰胺。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表面活性单体的制备。壬基酚聚氧乙烯醚NPn(其中n=3、6、10;n代表聚氧乙烯数)分别和马来酸酐MA、衣康酸IA酯化反应制备了壬基酚聚氧乙烯醚马来酸单酯NPnMA、壬基酚聚氧乙烯醚衣康酸单酯NPnIA。通过考察催化剂类型、反应温度、酸醇摩尔比等反应条件对酯化率的影响,确定了酯化反应条件;并在该条件下合成了六种单酯,用红外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测定了合成单酯的表面张力随浓度的变化曲线,确定了临界胶束浓度和该浓度下的表面张力。   2.水溶性两亲聚丙烯酰胺的制备及表征。制备的单酯同丙烯酰胺在水溶液中通过自由基引发共聚,合成了阴离子型水溶性两亲聚丙烯酰胺。采用红外光谱对聚合物分子进行结构表征,用粘度法测定了聚合物的分子量。探讨了合成条件对共聚物分子量的影响,确定了聚合反应条件,合成了两类不同单酯摩尔加量的改性共聚物。由于NP3型单酯在水中溶解性差,采用改变溶剂极性法制备的共聚物分子量很小,且不具备很好的表面活性故放弃与丙烯酰胺的聚合。因为NPnMA、NPnMA的可聚合双键均靠近离子基团(羧基),合成的共聚物理论上为无规共聚物(共聚物合成过程中,单酯在溶液中的浓度均高于其临界胶束浓度)。   3.水溶性两亲聚丙烯酰胺溶液性能评价。初步探讨了单酯的类型及其亲水链的长短对共聚物溶液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四类共聚物溶液均具有很好的表面活性。共聚物溶液的表面活性随着共聚物中单酯摩尔加量的增多而增大。衣康酸单酯改性共聚物溶液的表面张力随浓度变化幅度较马来酸单酯改性共聚物小。在同样条件下,NP10MA、NP10IA改性共聚物溶液表面活性不如NP6MA、NP6IA改性共聚物高。盐对两类改性共聚物溶液表面张力值的影响很小。两类改性共聚物溶液的界面活性较低,NP10MA、NP10IA改性共聚物溶液同原油的界面张力均为6.0mN/m左右;NP6MA、NP6IA单体改性共聚物溶液同原油的界面张力均为10.0mN/m左右。   对共聚物溶液表观粘度性质的测定发现:马来酸单酯改性共聚物溶液的表观粘度和同条件下合成的PAM粘度差别不大,不具有很好的增粘性。衣康酸单酯改性共聚物溶液的表观粘度较同条件下合成的PAM有明显提高;同时共聚物溶液具有较好的耐温、耐盐、抗剪切性。共聚物中衣康酸单酯摩尔加量越多,溶液的表观粘度值越小,但溶液的耐温、耐盐、抗剪切性也越好。衣康酸单酯改性共聚物溶液表现出较好的盐增稠,剪切稀释性及触变性。
其他文献
摘要:网络信息技术在快速发展,新闻记者对新闻内容的收集方法也发生了改变,新闻媒体行业和人们之间的交流也变得密切。提升新闻记者的职业素养,不仅能保证新闻报道的质量,还关系媒体融合的速度。本文重点分析媒体融合背景下新闻记者的职业素养。  关键词:媒体融合;新闻记者;职业素养  (一)新闻记者的作用和影响力下降  在媒体融合的背景下,网络信息发布的方法发生了改变,新闻信息发布网站越来越多,每个人都可以成
接受美学将研究视角从作者与作品转移到读者身上,给予读者对作品的绝对阐释权.旅游翻译研究不应局限于语言转换层次,应以人为本,从读者本身出发进行探析.本文从接受美学“认
摘要:传统媒体新闻报道工作者在新媒体时代进行各项工作革新时虽然存在着诸多较为显著的阻碍性问题,但是也有一些发展机遇存在于其中,而传统媒体新闻报道工作者所要做的工作就是抓住发展机遇进行改革,积极面对挑战。本文就传统媒体新闻报道如何在新媒体时代实现突破做了简要的分析,目的在于促进传统媒体新闻行业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传统媒体;新媒体;时代背景;新闻报道;突破  随着我国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在当今时
广大民营戏曲剧团是浙江文化建设与戏曲振兴的重要力量,是浙江文化演出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2010年至2019年间浙江艺术职业学院承办省厅民营培训情况进行梳理,分析民营
哲学是智慧之学.哲学之智在于对世界进行统一性追问,并用统一性对多样性的世界进行解释.传统哲学以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形成了不同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以实践为基础,以人类的物
能源危机越来越多的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并影响到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提高能源的利用率是缓解该问题的措施之一。燃料电池,作为一种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我们也希望能够最大程度的实现能量的转化。直接甲醇燃料电池作为燃料电池的一个变种,因其能量密度大、转化率高而受到关注,但距离其完成商业化还有很长的路,其中一个问题就是其催化剂的问题。本文重点研究直接甲醇燃料电池阳极催化剂,主要针对载体方面进行了研究,因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