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代以降,中国遭遇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西南地区亦不能幸免。两次鸦片战争以坚船利炮轰开中国国门,列强取得沿海一带通商口岸的控制权,其势力延伸至长江中下游,随后沿长江西进,剑指西南地区。19世纪下半叶欧洲掀起了一股探索中国西南地区的热潮,外交官、探险家、商人、传教士等群体纷纷涌入这一族群高度重叠并生的领域,谢立山是其中重要的一员。
1882年至1884年,英国驻重庆领事官谢立山三次深入西南腹地考察,并将旅途所见所闻以《华西三年:三入四川、贵州与云南行记》为题结集出版。该著不仅为世人塑造了一个相对保守落后的近代中国西南形象,而且从这面西洋镜中照出了近代中国西南停滞落后的部分成因。与此同时,随着西方现代性的确认,西方的中国观产生变异,游记文本《华西三年》的功能也随之产生变异——在“文化他者”书写策略中,隐含着西方话语支配权的膨胀。本文以谢立山《华西三年》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比较文学形象学及叙事学的相关理论分析其视域中的近代中国西南形象。
本文由绪论、正文、结语三部分组成。绪论部分主要介绍选题缘由,界定“西南”空间地理概念,分类总结国内外研究现状,最后对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学理意义进行梳理。正文部分共四章。第一章简述谢立山与中国西南之渊源,挖掘叙述谢立山的生平,梳理原著两个版本作品辑要及异同。第二章主要通过爬梳《华西三年》的书写脉络,窥探谢立山视域下的近代中国西南形象特征。谢氏主要从物像、人像、文像三大方面构建西南形象,展现了一幅整体“保守落后”的近代中国西南形象全景图。第三章检视中国西南形象构建肌理,从“时代语境”、“文本特性”和“著者身份”三个层面窥解形象生成机制,深度剖析谢立山如何书写缺席的“他者”,探究异质文化背景下塑造的他者形象所受的外部因素影响。最后,通过共时和历时两个维度的中国西南形象书写比较研究,突显谢氏塑造的近代中国西南形象的独特性与价值所在,从而深入探究近代中国西南形象对当代社会的价值和启示。结语部分对文章进行总结和升华,揭示研究西方话语权下的近代中国西南形象的意义所在。从促进中国文化发展的角度出发,研究中国西南在西方人笔下呈现的形象,不仅为我们提供了理解西方文化史、心态史的钥匙,也为我们中国走向世界和未来提供了克服自身思想文化局限的重要帮助。
希望通过对谢立山笔下的近代中国西南形象的研究,可以为西南地区树立在“一带一路”上的良好正面形象提供一定的启示,从而提升西南地区的区域形象,为中国国际形象的提升贡献力量。
1882年至1884年,英国驻重庆领事官谢立山三次深入西南腹地考察,并将旅途所见所闻以《华西三年:三入四川、贵州与云南行记》为题结集出版。该著不仅为世人塑造了一个相对保守落后的近代中国西南形象,而且从这面西洋镜中照出了近代中国西南停滞落后的部分成因。与此同时,随着西方现代性的确认,西方的中国观产生变异,游记文本《华西三年》的功能也随之产生变异——在“文化他者”书写策略中,隐含着西方话语支配权的膨胀。本文以谢立山《华西三年》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比较文学形象学及叙事学的相关理论分析其视域中的近代中国西南形象。
本文由绪论、正文、结语三部分组成。绪论部分主要介绍选题缘由,界定“西南”空间地理概念,分类总结国内外研究现状,最后对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学理意义进行梳理。正文部分共四章。第一章简述谢立山与中国西南之渊源,挖掘叙述谢立山的生平,梳理原著两个版本作品辑要及异同。第二章主要通过爬梳《华西三年》的书写脉络,窥探谢立山视域下的近代中国西南形象特征。谢氏主要从物像、人像、文像三大方面构建西南形象,展现了一幅整体“保守落后”的近代中国西南形象全景图。第三章检视中国西南形象构建肌理,从“时代语境”、“文本特性”和“著者身份”三个层面窥解形象生成机制,深度剖析谢立山如何书写缺席的“他者”,探究异质文化背景下塑造的他者形象所受的外部因素影响。最后,通过共时和历时两个维度的中国西南形象书写比较研究,突显谢氏塑造的近代中国西南形象的独特性与价值所在,从而深入探究近代中国西南形象对当代社会的价值和启示。结语部分对文章进行总结和升华,揭示研究西方话语权下的近代中国西南形象的意义所在。从促进中国文化发展的角度出发,研究中国西南在西方人笔下呈现的形象,不仅为我们提供了理解西方文化史、心态史的钥匙,也为我们中国走向世界和未来提供了克服自身思想文化局限的重要帮助。
希望通过对谢立山笔下的近代中国西南形象的研究,可以为西南地区树立在“一带一路”上的良好正面形象提供一定的启示,从而提升西南地区的区域形象,为中国国际形象的提升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