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土地区水蚀风蚀严重、生态环境非常脆弱,黄土地区土壤结构状况是影响自然降水入渗,产生地面径流,引起土壤水蚀的根本问题;土壤表层团聚性差,分散性强,是易产生沙尘暴的主要原因。所以,土壤表层结构性状对土壤抗蚀性起着重要的影响与作用。土壤结构的组成、以及稳定性也是自然环境因子及其人为生产活动长期作用与影响的结果,即就是说研究黄土地区不同农业利用条件下土壤结构状况,表征着生态环境、人为因子对土壤的作用机理与作用强度。土壤结构对土壤肥力因素的协调作用是已经没有争议的事实,研究土壤结构状况有助于正确地评价土壤肥力性状,掌握土壤质量的演化方向,为土壤管理正确决策提供科学依据。黄土地区不同农业利用条件下表层土壤结构形成机理,土壤结构与农业利用方式关系研究还显得很欠缺。研究黄土地区土壤结构状况对于评价土壤抗蚀性、揭示土壤管理措施和利用状况的环境效应,探求于黄土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策略提供重要理论依据。本研究对黄土关中地区不同区域农田和果园土壤表层结构基本现状、土壤结构体的物理性状和化学性状、由土壤结构决定的土壤坚实度和胀缩性等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企图探讨农业利用与管理方式、环境因素对土壤结构的影响规律。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探讨了影响土壤结构形成的基本因素及空间分布特征 针对土壤结构形成理论,研究得出区域范围土壤有机质含量、全氮、全磷含量均不高,CaCO3含量在各土壤耕层有明显差异,长期有机肥培肥田CaCO3含量明显的减少,仅相当于同地区其它土壤的一半左右。研究区土壤颗粒组成状况是粉粒>细砂粒>粘粒>粗砂粒的规律,其中粉粒、细砂粒和粘粒是黄土的组成骨架,其和占土壤颗粒组成的97%以上,在区域地带性上的分布具有明显特征:粘粒含量自北向南、自西向东逐渐增加,而粗砂含量相应逐渐减少,土壤颗粒组成变化规律主要受控于黄土母质风成沉积的分选和湿热环境条件在成土过程中共同作用。土壤颗粒组成特征、有机物质贫乏、CaCO3 含量较高态等贫乏的物质条件决定着该区土壤分散性强、团聚性差。2.土壤微团聚体是本区土壤结构的主要组成部分,有机物质是土壤颗粒团聚化的主要决定因素 湿筛后分析得出土壤微团聚体占土壤总量97%以上,成为该区土壤结构主要组成部分, 各直径微团聚体直径主要集中在直径为[0.05~0.002mm]>[0.25~0.05mm]> [<0.002mm],该地区土壤颗粒初级的团聚作用非常明显,但微团聚体质量还比较差;影响微团聚体稳定性的主要因子是有机质含量,而粘粒、CaCO3 含量在不同方面也表现出了一定作用与影响。土壤结构系数在地域分布上呈现的规律性分布特征是:南部地区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