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养肝化瘀方在预防脾切断流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为中药预防与治疗门静脉血栓提供实验依据。
方法:
选取山西省中医院普外科和解放军302医院普外科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行脾切断流术的门静脉高压患者84例(部分病人来自解放军302医院),将他们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42人,对照组42人。对照组:术后给予常规治疗加抗凝治疗,予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4000IU,皮下注射。研究组:术后常规加抗凝治疗(给药、方法同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口服中药养肝化瘀方。服用方法:术后12小时第一次服药,上药100ml汤煎经胃管服用,日一次;术后约3~5天胃管拔出后,以上方药物经煎药房代煎,日一剂,分早晚两次服用,尽量空腹温服,服用时间持续4周,期间不可间断。检测术前、术后1、3、7、14、21天血小板计数,并在手术前、手术后3、7、14和21天进行血浆D-二聚体检测。用多普勒超声仪监测两组术前、术后3、7、14天门静脉静脉系统血栓形成情况。
结果:
研究组试验过程中脱落4例,最终剩余38例完成研究,对照组过程中脱落2例,最终剩余40例完成研究。
1.两组血小板计数比较:研究组与对照组术前、术后1、7、14、21天血小板计数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3天血小板计数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
2.两组血浆D-二聚体比较:研究组与对照组术后7、14天血浆D-二聚体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前、术后3天、21天血浆D-二聚体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3.两组门静脉血栓形成情况比较:
(1)研究组与对照组术前均未发现有门静脉血栓形成;
(2)术后3天研究组发现PVT3例,与对照组5例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3)术后7天研究组发现PVT5例,与对照组14例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
(4)术后14天研究组发现PVT2例,与对照组4例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5)术后研究组PVT发生率26.32%与对照组57.50%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
中医药在预防脾切断流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有良好的效果,明显降低了术后门静脉血栓的发病率,比单纯应用西药预防有优势。
探讨养肝化瘀方在预防脾切断流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为中药预防与治疗门静脉血栓提供实验依据。
方法:
选取山西省中医院普外科和解放军302医院普外科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行脾切断流术的门静脉高压患者84例(部分病人来自解放军302医院),将他们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42人,对照组42人。对照组:术后给予常规治疗加抗凝治疗,予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4000IU,皮下注射。研究组:术后常规加抗凝治疗(给药、方法同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口服中药养肝化瘀方。服用方法:术后12小时第一次服药,上药100ml汤煎经胃管服用,日一次;术后约3~5天胃管拔出后,以上方药物经煎药房代煎,日一剂,分早晚两次服用,尽量空腹温服,服用时间持续4周,期间不可间断。检测术前、术后1、3、7、14、21天血小板计数,并在手术前、手术后3、7、14和21天进行血浆D-二聚体检测。用多普勒超声仪监测两组术前、术后3、7、14天门静脉静脉系统血栓形成情况。
结果:
研究组试验过程中脱落4例,最终剩余38例完成研究,对照组过程中脱落2例,最终剩余40例完成研究。
1.两组血小板计数比较:研究组与对照组术前、术后1、7、14、21天血小板计数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3天血小板计数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
2.两组血浆D-二聚体比较:研究组与对照组术后7、14天血浆D-二聚体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前、术后3天、21天血浆D-二聚体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3.两组门静脉血栓形成情况比较:
(1)研究组与对照组术前均未发现有门静脉血栓形成;
(2)术后3天研究组发现PVT3例,与对照组5例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3)术后7天研究组发现PVT5例,与对照组14例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
(4)术后14天研究组发现PVT2例,与对照组4例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5)术后研究组PVT发生率26.32%与对照组57.50%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
中医药在预防脾切断流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有良好的效果,明显降低了术后门静脉血栓的发病率,比单纯应用西药预防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