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软玉作为一种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媒介被流传千年。软玉开发利用悠久的历史伴随着整个华夏民族的发展历程。软玉根据产状的不同被分为子料、山料、山流水,因经过漫长的次生作用过程,子料(主要是其皮壳部位)的矿物成分及其结构特征往往会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给人感觉变得更细腻,且皮壳的颜色丰富,利用巧雕能使其更具艺术价值,所以带皮子料往往更受到人们的喜爱。但是对于子料真假的鉴别还未能有一套理论用于指导实践,对于软玉的次生变化及次生矿物的研究尤其薄弱。本文针对这个问题选取了大量相关的软玉样品,主要对其次生矿物进行系统的研究,对软玉的研究工作进行完善和补充。本文首先通过对大量软玉样品进行手标本的肉眼观察及显微观察,分别对软玉山料、子料及染色子料的外观特点进行总结和对比。然后选取特点鲜明的样品做薄片进行偏光镜下的观察,对次生矿物的结构和存在形式做了研究,发现次生交代主要发生于表皮、裂隙及微裂隙附近,以及矿物颗粒结合不够紧密的部分。裂隙、微裂隙为次生交代提供了通道。次生矿物集合体形态常表现为沿裂隙的脉状、分散状或保留原矿物的假象。利用多种现代测试技术如红外光谱、X射线粉晶衍射、拉曼光谱和电子探针等,对发现的次生矿物进行矿物成分的测试分析,发现软玉石礓中被交代矿物为透辉石,交代矿物透闪石形成时间晚于软玉主体(以透闪石为主,含有透辉石等)的形成,且质地松散,也是一种次生矿物且存在较为普遍,山料子料中均可出现;子料的皮壳和及其附近存在叶蛇纹石、绿泥石、滑石、方解石等次生矿物。叶蛇纹石、绿泥石、滑石等次生矿物组合出现,是软玉子料的标型矿物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