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资本主义制度诞生以来,我们从没有摆脱过金融危机的袭击,从荷兰1636年郁金香狂热到2007年由于衍生品投机过度所致的美国次贷危机(Subprime Crisis)以及随之引发的大衰退(Great Recession),相关经济体无不受到了严重破坏。进入20世纪后,随着经济金融全球化的进程的加快,金融危机爆发的频度以及危机的广延性、持久性和破坏性也与日俱增,危机已经成为了经济金融运行的一个组成部分,一种其自身存在的方式。正是基于此,我们认为金融危机的爆发是不可避免的,但如何才能把金融危机的破坏性和损失降到最低?面对一次次的金融危机,政府和公共部门应不应该提供救助?如果应该,政府和公共部门应该怎样进行救助?对于历史上发生的历次金融危机,政府和公共部门每次救助有没有什么共同点?又各自有什么特征?历次金融危机的救助效果如何?救助实施时又有哪些缺陷?对中国有什么启示?这些问题都是值得我们深入分析和思考的。本文的主要思路是:首先,对20世纪发生的六次大规模的金融危机从危机发生的背景、救助政策措施和救助结果方面进行了梳理。其次,对历史上影响力最大的三次金融危机采用历史比较的研究方法,多角度全方位地进行了比较,内容涉及危机原因比较、救助措施比较、特征比较、救助措施的评判等内容。再次,从国际视角对世界各主要国家的金融危机救助机制进行全方位比较分析,研究的国家包括美国、日本和欧洲主要国家,同时以IMF为例对国际组织救助内容、特点、救助实践进行了分析研究并提出了完善建议。最后,主要针对美国次贷危机救助,抽象出包括救助对象、救助主体、救助时机和救助方式的选择以及救助成本收益平衡、救助中财政、货币政策协调机制、国际协调机制、救助退出机制选择、预期管理等。全文共分七章。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介绍研究背景、意义,关键概念界定、研究方法、论文思路和结构、可能的创新与不足。指出对金融危机救助系统性的研究,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第二章为金融危机救助的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主要由国家干预理论简要回顾、主要金融危机理论介绍和危机救助文献综述三部分组成。金融危机救助的理论前提就是政府干预经济是合理的,因此,本章首先对国家干预经济理论进行梳理,内容包括古典经济学家的政府干预理论、凯恩斯的国家干预理论、国家干预理论中的后凯恩斯主义、国家干预经济中的政府经济职能演变、国家干预经济理论的简评等。其次,为便于理清全文脉络,文章对主要的金融危机理论做了简要介绍,具体包括第一代金融危机理论、第二代金融危机理论、第三代金融危机理论。再次,文章对近几年金融危机救助的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了综述。第三章为历次金融危机救助回顾,该章对20世纪以来发生的几次重大金融危机作了梳理,文章选取的几次重大的金融危机为1929—1933年大萧条、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欧洲货币体系危机、日本银行业危机、东南亚金融危机及美国次贷危机。第四章首先对历史上三次较大的金融危机救助进行比较,具体内容包括危机爆发的原因比较、政府救助措施比较、救助特征的比较、危机中救助措施缺陷的评价及危机救助结果的比较等。第五章是金融危机救助的国际视角。以美国次贷危机为切入点,对世界各国金融危机救助机制进行了比较研究,又以IMF为例,探讨了金融危机救助中国际组织的功能、作用以及完善建议。第六章是主要针对美国次贷危机救助的思考和总结。主要包括救助对象、救助主体、救助时机和救助方式的选择以及救助成本收益平衡、救助中财政、货币政策协调机制、预期管理、救助退出机制选择等。第七章为金融危机救助对中国的启示。“前车之覆,后车之鉴”。通过认真总结归纳美国、日本、欧洲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以及其他新兴市场国家处理、救助金融危机的经验和教训,对于当下的中国无疑有着非常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为此,我们要做到:(1)吸取教训,进一步改革金融体系;居安思危,全面提高金融危机管理的能力。(2)危机救助的时机和针对性至关重要。(3)要使市场上的流动性与信心以最快的时间恢复。(4)保证金融创新和风险监管协调发展。(5)适时建立存款保险制度。(6)切实完善有效处置问题金融机构的相关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