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2014年新疆成人居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分析,利用灰色系统理论模型GM(1,1)拟合预测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患病率水平并进行比较分析,使用改进的模糊层次分析法筛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中的危险因素关键指标,最终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提供较为充实的基线资料,逐步完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队列研究资料,为政府及其他相关部门制定详尽的干预策略,为开展科学系统的卫生健康管理提供支持。方法:采用大型的流行病学现场调查方法,结合循证医学文献检索方法,利用灰色系统理论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病率进行数据拟合并作出预测;同时利用改进的模糊层次分析法构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危险因素关键指标体系,使用三级指标建立矩阵,参考权重,重新筛选赋值。结果:1)针对主要的两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高血压、糖尿病)按人口学特征分布,高血压患病率(P=0.291>0.05),表明基于性别之间的区别,高血压患病情况在统计值上并没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糖尿病患病率(P=0.000<0.05),表明不同性别之间的糖尿病患病情况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年龄组之间的慢性病患病情况(P=0.000<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不同居住地区之间的高血压、糖尿病患病情况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按不同性别、年龄阶段、地区居民整理数据显示,居民高血压患病率总体为19.6%。无论从性别或地区来看,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占到了54.6%。居民高血压的知晓率总体为49.8%。其中45-59岁之间的人群知晓率表现最好;居民高血压治疗率总体为38.4%。其中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与其他年龄阶段的患病人群的总体治疗率相比稍好;居民高血压控制率总体为11.6%,体现在45-59岁之间的人群控制相对其他年龄阶段的人群表现稍好;根据人群分年龄阶段、城乡居民35岁以上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率为34.2%,体现在45-59岁之间的人群自我健康管理表现稍好。分年龄阶段、城乡居民35岁以上高血压患者规范管理率为13.6%,体现在45-59岁之间的人群规范管理表现相对稍好。居民糖尿病患病率总体为11.8%,其中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患病率最高;居民糖尿病知晓率总体为48%,其中以45-59岁人群的表现稍好;居民糖尿病治疗率总体为43%,其中以45-59岁人群的表现稍好;居民糖尿病控制率总体为30.6%,其中尤以60岁及以上的人群表现稍好;根据人群分年龄阶段、城乡居民35岁以上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率为26%,其中以45-59岁人群的表现稍好;糖尿病患者规范管理率为10.3%,其中以18-44岁人群的表现稍好。3)不同性别、地区、年龄阶段人群中吸烟频数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男性吸烟人数多于女性;18-44岁年龄段的人群吸烟人数最多,城镇地区吸烟率高于乡村地区。居民现在每日吸烟率为18.3%;每日吸烟者平均开始每日吸烟年龄为19.1岁;现在吸烟者日均吸烟量为12.1支;现在吸烟者打算戒烟率为63.2%;不同性别、地区、年龄阶段人群中饮酒频数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男性饮酒人数多于女性;45-59岁年龄段的人群饮酒人数最多,城镇地区饮酒人数高于乡村地区。不同性别间超重、肥胖情况没有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不同地区、年龄阶段人群中超重、肥胖频数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城镇超重、肥胖人数多于乡村;45-59岁年龄段的人群超重、肥胖人数最多。4)不同性别、年龄阶段、地区人均每日蔬菜水果摄入量414.6克,蔬菜水果摄入不足比例占到了55.1%,农村居民蔬菜水果摄入不足比例更高为59.7%,城镇居民为49.7%;每日人均红肉摄入量102.2克,每日红肉摄入过多的比例为38.1%,其中农村比例为34.7%,城镇居民为42.0%。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每日烹调油摄入量过多比例为86.3%,农村高达92.8%。居民家庭人均每日食盐的摄入量平均为9.2克,农村为11.4克,远远高于城镇6.5克的水平;居民家庭人均每日烹调油摄入量为53.6克,农村依然高于城镇水平。不同性别、年龄阶段、地区居民经常锻炼率为8.8%,居民从不锻炼率高达87.0%,其中18-44岁阶段的人群从不锻炼率均高于其他年龄阶段;平均每周总活动时间<150分钟的比例为21.3%,仍然是18-44岁阶段人群比例最高;平均每日总静态行为时间超过了4小时。5)1993-2013年期间,我国城市慢性病患病率高于农村。由方差分析结果(P=0.014<0.05),城乡慢性病患病率差异显著,城市慢性病患病率显著高于农村。1993-2013年间,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但方差分析结果(P=0.476),说明不同性别间慢性病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相比较而言,在高血压和糖尿病新疆患病人群中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原因涉及较为复杂,区域特色更为明显;将纳入模型的五年数据进行拟合预测,预测精度拟合效果较好。2018年预测慢性病患病率拟合值为40.99%,2023年将有可能达到55.59%,形势较为严峻。针对城乡与性别分析,拟合预测数值如下,预测到2018年城乡之间的慢性病患病率趋于一致,但随着时间后推,预计2023年农村的患病率将超出城市水平,甚至预计在2028年接近达到城市的翻倍水平;从1992年到2012年20年间,患病率从12.6%增长到25.06%,知晓率由26.30%提高到42.13%、治疗率有12.10%上升为34.50%,控制率有2.80%逐步提高到9.38%;基于灰色系统理论进行数据拟合预测的结果显示,预计到2017年患病率将达到28.44%,知晓率为48.83%,依然没有达到50%的目标,治疗率为41.79%,但控制率11.90%,依然不理想,防控形势严峻;预计2020年,全国糖尿病患病率将达到17.54%,增长速度惊人。从1990年到2015年的恶性肿瘤死亡率及死因构成数据,利用灰色系统理论GM(1,1)模型进行拟合数据预测,最终预计到2030年农村的死亡率将超越城市,男性恶性肿瘤死亡率将远远高于女性。6)利用改进的模糊层次分析法筛选一级指标主要包括人口学特征、家族史、暴露史、生活方式、当前身体检查状况、精神心理因素;其中人口学特征包括的二级指标主要有年龄、性别、民族、学历和婚姻状况;家族史的二级指标包括心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和肿瘤;暴露史的二级指标一般包括环境污染暴露和职业辐射暴露;生活方式的二级指标包括饮食习惯、吸烟、饮酒、睡眠质量、体育运动、血压、血糖;精神心理因素的二级指标主要包括精神紧张、性格缺陷和心理压力。选取的一级指标为六个维度的综合指标,隶属度矩阵的建立是依据影响程度的优先等级设置的五级评价,在现实调查中可以根据每一项指标的优先权重考虑受检人群的患病概率,无论是生理指标还是行为习惯,抑或环境因素,均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预警作用,如果及时干预,效果完全可以追踪评价。结论:1)多个部门协同合作,将健康理念贯穿所有政策;建立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和控制的持久性保障,均衡调节各医疗机构的合理运营;循证科学系统决策,注重成本效果分析;加强监测队伍的建设,积累纵向队列研究的大样本数据;2)实施早诊早治,降低高危人群发病风险;开展个性化健康干预;做好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工作;提高基层诊疗服务质量;促进医防多部门协同合作,实现动态健康管理;完善社会保障政策,切实减轻群众就医负担费用;控制行为危险因素,营造健康支持性文化;整合社会优质资源,创新服务模式;增强科技含量,完善监测评价和提升创新空间;3)不同的统计学建模方法各有其优点及不足,在预测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病率的发展趋势时,应根据研究资料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各方法的特点,取长补短。4)慢性病的类型不同,其危险因素也有所差别,需要根据不同情况进行区别;对于常见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其共有的危险因素包括肥胖、血脂异常、吸烟、饮酒、睡眠质量不佳、蔬果摄入少、体育锻炼少等;对于不同的慢性病,同样的危险因素也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配合使用改进的模糊层次分析法可以调整矩阵和权重,并在实践中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