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和目的自1940年Jeffersons首次提出侵袭性垂体腺瘤概念以来,侵袭性垂体腺瘤的发病率由最初的10%—20%不断升高。一般认为垂体瘤侵袭发生率为35%左右,1986年Selman报道比例高达85%。目前关于垂体瘤中微血管密度(Micro vessel density,MVD)与其侵袭性的关系,国内外做了大量的实验研究,但意见尚不统一。多数观点倾向于MVD并不能代表垂体瘤的侵袭性,或仅能代表某一亚型的侵袭性。CD105(endoglin)于1985年发现,与传统MVD计数的泛血管内皮标记物如CD31、CD34等相比,CD105仅与肿瘤中的新生血管强烈反应,且多位于肿瘤边缘,被认为是一种血管内皮增殖标记物。目前较多的研究已经证实CD105在多种肿瘤广泛表达,其表达强度与肿瘤恶性程度、淋巴转移及术后复发率等因素呈正相关。CD105高度特异性标记新生血管的特性及其在其它肿瘤中的表达情况,显示其在检测MVD与垂体瘤侵袭性关系上具有潜在的重要意义。目前关于CD105在垂体瘤中的表达情况,国内外尚未见相关研究报道。本实验拟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CD34、CD105在垂体腺瘤中的表达,比较两者标记MVD的特异性,并明确其标记的MVD与垂体瘤侵袭性的关系。材料与方法38例资料完整垂体瘤手术标本,依据Knosp及Hardy垂体瘤侵袭性判定标准,根据影像学表现、术中所见,以是否侵及鞍旁结构,破坏蝶窦、鞍旁骨质为侵袭性判定标准,分为非侵袭性垂体瘤组17例,侵袭性垂体瘤组21例。免疫组化SP法检测CD34、CD105标记的MVD在垂体瘤中的表达情况,统计分析两者标记MVD的差异及其表达强度与肿瘤侵袭性的关系。结果(1) CD34在非侵袭性及侵袭性垂体瘤中均广泛表达,镜下可以看到肿瘤组织中大量浓染棕黄色血管,与背景界限清晰。一些大血管(管腔大于8个红细胞直径或具有平滑肌组织)也被强烈染色,热点区(hot spot)随处可见。CD105在垂体瘤中的表达明显较CD34弱。镜下多见仅由数个内皮细胞围成的毛细血管被染色,染色偏淡,与背景界限不甚清楚,未见含厚壁肌层大血管染色。染色毛细血管多位于肿瘤边缘,热点区不易找到。38例标本中有15例(39.5%)MVD计数困难,均在15以下。其中7例(18.4%)镜下难以发现染色的血管,MVD计数为0;(2) CD34、CD105在非侵袭性垂体瘤组中的表达强度即MVD分别为38.07±13.21,19.53±15.17,在侵袭性垂体瘤组中的表达强度MVD分别为44.72±16.05,20.86±15.82。CD105的表达强度无论在非侵袭性垂体瘤组或侵袭性垂体瘤组中均明显低于CD34(t=3.80,P<0.01及t=4.85,P<0.01)。两者的表达强度即MVD均与肿瘤的侵袭性无关(t=1.372,P>0.05,及t=0.263,P>0.05)。结论(1) CD105在垂体瘤中微弱表达,CD105较泛血管内皮标记物CD34具有明显的特异性,是一种特异性更好的MVD计数指标。(2) CD34及CD105标记的MVD均与垂体瘤的侵袭性无关,血管生成可能并不是导致垂体瘤侵袭性发生的主要原因。(3) MVD与垂体瘤侵袭性无关,推测是侵袭性垂体瘤较少发生转移和恶变的原因之一,CD105可能是一种反映肿瘤侵袭性的重要标记物。